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時政要聞>>名山區高崗村創新探索農村垃圾分類處理

名山區高崗村創新探索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

發布時間:2018/8/9 10:37:27 瀏覽:545
[摘要]名山區高崗村創新探索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

 

名山區解放鄉高崗村創新探索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

  □本報記者王飛游飛

  8月8日晨,雅安市名山區解放鄉高崗村二組,村民恒本富一家人吃完早飯后,便開始分類生活垃圾:剩飯湯水準備喂豬,玉米殼等垃圾裝在一起,準備倒入化糞池回田,還有些塑料包裝等垃圾集中裝在一個大麻袋里,等著清運車來拉走……

  走進高崗村,家家戶戶家里都有幾個筐,專門分裝各類垃圾;走在鄉村路上,看不到一個垃圾池,也聞不到一絲異味。

  垃圾先分類,沒有垃圾池,高崗村的垃圾分類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做出一個冒險決定:打掉全村垃圾池

  4年前的高崗村并非這樣。在村支書王英的記憶中,那時一到夏天,村里凡是有垃圾堆積的地方,都異臭刺鼻。

  那時候,高崗村和大多數農村一樣,對垃圾處理的方式就是修建垃圾池,收儲農戶垃圾,再轉運到指定地點處理。由于垃圾量劇增,經常無法及時清運,臭氣熏天,村民對腐爛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怨氣大,因傾倒垃圾產生的鄰里糾紛多,部分群眾甚至因此對基層組織工作產生不滿。

  2014年4月和5月,王英帶領村支部和村委會成員調查研究,多次召開“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小組群眾大會,經過反復討論,在尊重大多數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高崗村兩委確定了“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經費保障、長效管理”的思路。

  推行垃圾分類,高崗村有先天優勢。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茶,人均擁有茶園面積約1.3畝,需要大量的有機肥,部分垃圾正好可作為肥料還田。

  同時,該村作出一個大膽決定——打掉垃圾池,讓垃圾不出門,村民在家自己分類。

  “這冒了一定風險,當時到處都在大力修建垃圾池,結果我們反而要打掉。”王英說。

  不過讓王英和村兩委成員欣慰的是,群眾很支持這個決定,很快就將村里13個垃圾池全部打掉,并將土地復耕。

  解決一道推行難題:反復示范分類垃圾

  打掉垃圾池簡單,分類處理垃圾卻是道難題:定標準容易,現實推行難。

  結合農村實際,村里先制定了垃圾粗分類標準:菜幫菜皮等可回田作肥料的分為一類,紙板、廢舊金屬等可回收再利用的為二類,塑料袋、廢舊衣服鞋類、玻璃纖維制品等無法回田的為三類。

  同時,村里對群眾明確提出“兩及時、一處理”要求:易腐爛生活垃圾及時回田或入沼氣池,死動物要及時深埋,廢舊家具、柴火自行處置,每周日,村里對第三類垃圾集中收集,轉運到區垃圾處理廠。

  當地測算,通過分類減量,能夠從源頭上減少三分之二的垃圾量,清運成本大幅降低。

  如何讓所有村民自覺接受并動手分類?剛開始時,王英和村兩委成員坐在垃圾車上,陪同清運員挨家挨戶作宣傳動員,解釋垃圾分類標準,收“合格垃圾”。

  “那時買了幾十雙白色的勞保手套,村干部戴起手套就直接在垃圾堆里翻揀不合格垃圾。”王英說。有的村民圖簡單省事,將死動物、動物糞便等混進清運垃圾,村兩委成員就親自示范深埋或回田,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村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逐漸提高。

  如今,分類清理垃圾對村里人來說已成習慣。8月8日,在該村4組村民吳思玉家中,記者看到不同的垃圾筐里分別裝著不同的垃圾。“這個筐裝的是空飲料瓶子等,可以回收,一個月要賣近10元。另一個筐裝的是一些碎紙片。剩飯剩菜、瓜果皮屑等,都及時經過化糞池腐化,作為肥料還田了。”吳思玉說,自家有近4畝茶園,每年產生的有機生活垃圾還不夠茶園的有機肥。

  建立一種長效機制: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讓好習慣保持?在充分收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該村決定,除五保戶和兩老與子女分戶的以外,其余每戶村民年繳100元作為垃圾清運費,對經費的管理由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確定,并全面公示,做到公開透明。

  高崗村還制訂村規民約完善環境綜合治理制度,將門前“五包”和道路、河流、溝渠、林田等周邊環境治理責任落實到戶,推進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和房前屋后、室內室外衛生治理,開展“生態文明戶”創建活動,一年一評,持續激發村民獲得感。

  “要是哪家不按時清掃衛生、交運垃圾,村干部就親自上門做工作,幫助打掃衛生,讓大家很是感動。”吳思玉說,“不自覺分類清運垃圾,自己都不好意思。”

  高崗村首創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4年多堅持下來,全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在高崗村當了17年村支書的王英,這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環境好了,群眾矛盾少了”。

  環境改善不僅帶來清新空氣,更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在解放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崗村村組道路全面貫通,生產用水溝渠體系基本健全,寬帶網絡、有線電視全覆蓋,自來水全部安通。如今行走在高崗村,看到的是一個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創業美的“五美宜居新村”。

  “‘高崗村模式’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回答體現了黨委工作‘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名山區委副書記周萬友說,下一步名山區將推廣“高崗村模式”,將垃圾分類進一步提質擴面。計劃在2019年底,把全區農村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提升到100%。

  短評

  “高崗村模式”的成功關鍵

  □楊潔

  一直以來,農村垃圾處理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高崗村首創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模式,花錢少、污染小,對于提高農村綜合治理水平,建設美麗鄉村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城市還沒做好的工作,農村怎么做得好?”每當說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不少人便產生這樣的念頭。為什么高崗村能率先成功?這與該村干部大力踐行群眾路線,把工作落到實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首先,為解決問題集思廣益,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確定了垃圾分類治理的方向和原則;其次,村干部不僅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宣傳,還走村入戶多次親身示范,正是這樣踏實的工作作風,才能把有效的方法推行下去,進而形成良好風氣;最后,農村垃圾治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通過完善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對鞏固成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高崗村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幅美麗畫卷。各地要把握好“高崗村模式”的成功關鍵,因地制宜加以借鑒,切實解決好農村垃圾問題,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