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美綠色能源高峰論壇。
第十六屆海科會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中美院士論壇。
本屆海科會舉辦會場——成都西博城。
共赴一場九月的盛會,共商一個永恒的話題。
天府之國,高朋滿座、群賢畢至。
走過十六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以下簡稱“海科會”)再次朝我們走來。
9月10日至12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九三學社中央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海科會在成都舉行。
這一次,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8名海內外院士,148個海外創新團隊,以及多名海外名校校長、教授和專家學者,華僑華人專業協會會長,全國僑商代表,國家和省“千人計劃”專家等都成為盛會的嘉賓、對話的主角。
創新引領,萬僑匯智。
就像接力棒一般,一屆又一屆的海科會立足四川、輻射西部、面向全球,瞄準海外尖端科學家、高端人才以及創新創業團隊,推動在川產生一批學術合作成果,引進一批人才來川發展,促成一批高新科技項目落戶四川,帶動一批海外人才與中國西部開展交流合作。
大幕已啟,好戲連臺。
□元靜(圖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提供)
A
匯聚世界智慧 打造思想盛會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彼得·阿格雷、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格登、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因為這5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到來,今年的海科會再次“星光熠熠”。
時光仿佛回到去年,阿龍·切哈諾沃就曾站在海科會的演講臺上,他的再次來川,無疑體現了這一盛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去年9月,包括阿龍·切哈諾沃在內的6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僅發表精彩演講,而且走進高校與師生互動,走進創客園區與創業者交流。
一道道“思想的盛宴”,讓人大呼過癮。匯聚世界智慧,海科會不僅把目光對準了諾貝爾獎得主。
海內外知名院士、高校校長、資深教授、“千人計劃”專家等,通過參加各項專場活動和赴高校、市州參訪等,為四川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并針對四川創新創業進行專業指導……在智慧與觀點的碰撞中,海科會成為啟迪創新思維、激發創新動力的思想盛會。
“引才更要注重長遠性和針對性,充分做到‘一事一議’甚至‘一人一議’。”海外引才顧問、澳大利亞華人金融專家協會會長曾毅表示。“人才一定要跟著項目走,而且要打造優質項目。創新型項目是首選,打造精品項目產生的輻射作用會帶動更多人才選擇四川。”海外引才顧問、新加坡天府會會長杜志強表示。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萬本太建議:“四川要做到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城市環保設施和農村環保設施并建。”清華大學教授周建軍建議:“西南地區水電潛力巨大,有必要考慮把水電和光伏發電捆綁起來,將光伏架在水面上,一方面可以發電,同時也能依靠太陽能短波保護水體水質。”
這樣的建言獻策,在海科會比比皆是。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科會已成為中國西部與世界人才合作的重要橋梁,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具影響力的引才引智平臺,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與人才交流盛會之一,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樣的共識早已達成,作為舉辦地的四川更是受益良多。
B
緊扣發展中心 助力全域開放
在盛大的開幕式后,今年海科會的10場專場活動悉數登場:第四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論壇、九三綠色發展論壇、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創新發展論壇、人工智能高峰論壇、第三屆中英高峰合作暨先進功能材料論壇、中英現代農業與食品創新論壇、2018“千人計劃”專家創新創業論壇、海外高新科技項目路演、主題市活動——宜賓市專場對接洽談會。
在主體活動和分場活動以外,海外創新團隊還將攜科技項目、部分僑商代表赴瀘州市、內江市、眉山市開展項目路演和對接洽談。
從生物醫藥到綠色發展,從先進材料到人工智能,從現代農業到食品創新,從高新科技到創新創業……每一項專場活動都直指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沿、緊扣四川產業邁步的方向。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四川要重點培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萬億級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助力科技與人才交流的海科會,對四川而言正當其時。
四川高度重視并傾力打造海科會這一涉僑重大品牌活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科會連續四年被列為四川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和重大對外開放活動之一。今年,為全面落實黨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通過了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提出了“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海科會被列為繼續辦好的深化對外開放平臺載體之一。
“海科會從1995年創辦以來,尤其近年來幾乎是年年舉辦,規模一屆超過一屆。”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不僅是海科會的魅力所在,更是開放四川的吸引力所在。
與海科會遙相呼應的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先后在歐洲、北美洲、澳洲舉辦三場海外分場比賽后,第四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在成都決出最后的勝負。
20多年來,海科會深入服務我省海外引才工作,經歷了由小至大、由低端至高端的變遷,工作重心也經歷了由經濟合作為主到人才科技合作為主、由單純的智力引進到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并重、服務全域開放的轉移。
開放的平臺,更需開闊的視野,更需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
C
力求務實長效 服務四川發展
2017年海科會,412名海外人才與省內244家重點企業、產業園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了引才引智協議,其中,博士304人,約占74%;成功簽約項目93個,金額699.96億元。
2016年海科會,33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參會,集中簽約278名海外人才,高新科技項目89個,簽約資金382.8億元。
2015年海科會,612位海外專家學者和跨國公司技術主管參會,引進高新科技項目34個,簽約資金72.75億元。
2014年海科會,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387位海外高層次人才代表參加,共促成簽訂投資合同項目28個,項目金額總計84.3億元。
……這是近年來海科會交出的成績單。
數據背后是海科會一直以來力求的務實長效。尤其是近兩屆海科會,實效性顯著提升,簽約人才數量共690人,占海科會歷史總量1712人的40.3%;簽約項目金額1082.76億元,占海科會歷史總量2159.96億元的50.1%。
僅以去年為例,在人才招引方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名譽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被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聘請為名譽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被西華師范大學聘請為特聘教授。鄧文中、高唯、馬丁·竇伏、劉新垣、馬俊如、魏于全、王獻昌等海內外院士分別被眉山市和遂寧市聘請為城市發展顧問。新聘和續聘了14名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四川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顧問,目前全省海外引才顧問達53名。
在項目招引方面,四川省與英國諾丁漢大學簽訂省校合作協議,這是四川實施省校合作戰略以來,首次與海外高校尤其是世界百強名校簽訂合作協議。作為全球十大孵化器之一的休斯敦技術中心將其在中國的首家分中心正式落戶成都“僑夢苑”。此外,眉山市與加州中心簽訂加州智慧小鎮協議,瀘州市、綿陽市也分別與英國諾丁漢市簽訂友好合作框架協議。
合作成效不止于此。隨著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四川學院(簡稱“海創學院”)揭牌、中國西部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簡稱“海創基金”)簽約、四川省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以“海科會”為對接平臺、“海科杯”為項目平臺、“僑夢苑”為服務平臺、“海創學院”為培訓平臺、“海創基金”為融資平臺的我省“五位一體”全鏈條、全要素海外招才引智工作體系初步建成,探索出了一條匯聚創新要素、推動人才項目與資本融合、服務成果轉化的新路子。
歷屆出席海科會諾貝爾獎得主的精彩觀點
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當下的中國,可以借鑒人才興城的經驗,讓更多優秀人才落地生根。個人非常看好整個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四川在這方面有稟賦,尋求和四川在這個領域的合作,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羅伯特·默頓(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四川正當時。四川應該意識到技術在更新,環境在變化,金融服務的理念和模式都需要創新,而不是對過去簡單的復制粘貼。例如,過去是以金融產品為導向,現在則要轉向于顧客的需求,這是全球金融服務發展的大趨勢。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四川在生物醫藥產業上的發展進步非常大。在成都有很多初創公司得到大力支持,但大學科研機構得到的支持較小。要支持大學科研機構開展更多基礎性的研究工作,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理查德·羅伯茨(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成都的創業氛圍讓人驚訝,四川的創業環境讓人滿意。幾乎所有公司一開始規模都很小,早期運營都很困難。“小”和“困難”對創業來講或許是好事,正因為此,人們才不會一開始就不切實際,而是從小處著手,專注于一些更實際的改變。把小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做更大的事。
丹尼爾·科曼(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數據預測,到210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我們正在通過清潔能源的研發和運用,努力使上升的溫度不超過2攝氏度。我們需要的不僅要作出減少碳排放的承諾,更需要有能力去實現技術創新,加大清潔能源的投資投入力度。
阿龍·切哈諾沃(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我們團隊是研究蛋白質是怎么被摧毀的,而在此之前,人們只關心蛋白質是怎么建立的,從“選題”上,我們就用到了逆向思維。要有這樣的自信:別人說了應該這樣做,我說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做出來。
丁肇中(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的能力也有限,一生只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學習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是興趣,喜歡自然科學,就要把自然科學研究作為畢生追求,把其他事放在一邊。所謂優秀不是單純的考分高,而是能提出問題,就算是天馬行空也行。
阿達·約納特(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不僅是大學生,而是從更小的年紀就要培養科學思維。在這方面中國的教育已經做得比較好了。年輕一代,要勇于提出問題,不要害怕。我接觸過許多中國的孩子,他們很聰明,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就是不敢提問題,他們需要被鼓勵。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7中美綠色能源高峰論壇。
第十六屆海科會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中美院士論壇。
本屆海科會舉辦會場——成都西博城。
共赴一場九月的盛會,共商一個永恒的話題。
天府之國,高朋滿座、群賢畢至。
走過十六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以下簡稱“海科會”)再次朝我們走來。
9月10日至12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九三學社中央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海科會在成都舉行。
這一次,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8名海內外院士,148個海外創新團隊,以及多名海外名校校長、教授和專家學者,華僑華人專業協會會長,全國僑商代表,國家和省“千人計劃”專家等都成為盛會的嘉賓、對話的主角。
創新引領,萬僑匯智。
就像接力棒一般,一屆又一屆的海科會立足四川、輻射西部、面向全球,瞄準海外尖端科學家、高端人才以及創新創業團隊,推動在川產生一批學術合作成果,引進一批人才來川發展,促成一批高新科技項目落戶四川,帶動一批海外人才與中國西部開展交流合作。
大幕已啟,好戲連臺。
□元靜(圖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提供)
A
匯聚世界智慧 打造思想盛會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彼得·阿格雷、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約翰·格登、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因為這5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到來,今年的海科會再次“星光熠熠”。
時光仿佛回到去年,阿龍·切哈諾沃就曾站在海科會的演講臺上,他的再次來川,無疑體現了這一盛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去年9月,包括阿龍·切哈諾沃在內的6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僅發表精彩演講,而且走進高校與師生互動,走進創客園區與創業者交流。
一道道“思想的盛宴”,讓人大呼過癮。匯聚世界智慧,海科會不僅把目光對準了諾貝爾獎得主。
海內外知名院士、高校校長、資深教授、“千人計劃”專家等,通過參加各項專場活動和赴高校、市州參訪等,為四川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并針對四川創新創業進行專業指導……在智慧與觀點的碰撞中,海科會成為啟迪創新思維、激發創新動力的思想盛會。
“引才更要注重長遠性和針對性,充分做到‘一事一議’甚至‘一人一議’。”海外引才顧問、澳大利亞華人金融專家協會會長曾毅表示。“人才一定要跟著項目走,而且要打造優質項目。創新型項目是首選,打造精品項目產生的輻射作用會帶動更多人才選擇四川。”海外引才顧問、新加坡天府會會長杜志強表示。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萬本太建議:“四川要做到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城市環保設施和農村環保設施并建。”清華大學教授周建軍建議:“西南地區水電潛力巨大,有必要考慮把水電和光伏發電捆綁起來,將光伏架在水面上,一方面可以發電,同時也能依靠太陽能短波保護水體水質。”
這樣的建言獻策,在海科會比比皆是。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科會已成為中國西部與世界人才合作的重要橋梁,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具影響力的引才引智平臺,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與人才交流盛會之一,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樣的共識早已達成,作為舉辦地的四川更是受益良多。
B
緊扣發展中心 助力全域開放
在盛大的開幕式后,今年海科會的10場專場活動悉數登場:第四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論壇、九三綠色發展論壇、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創新發展論壇、人工智能高峰論壇、第三屆中英高峰合作暨先進功能材料論壇、中英現代農業與食品創新論壇、2018“千人計劃”專家創新創業論壇、海外高新科技項目路演、主題市活動——宜賓市專場對接洽談會。
在主體活動和分場活動以外,海外創新團隊還將攜科技項目、部分僑商代表赴瀘州市、內江市、眉山市開展項目路演和對接洽談。
從生物醫藥到綠色發展,從先進材料到人工智能,從現代農業到食品創新,從高新科技到創新創業……每一項專場活動都直指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沿、緊扣四川產業邁步的方向。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四川要重點培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萬億級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助力科技與人才交流的海科會,對四川而言正當其時。
四川高度重視并傾力打造海科會這一涉僑重大品牌活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科會連續四年被列為四川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和重大對外開放活動之一。今年,為全面落實黨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通過了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提出了“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海科會被列為繼續辦好的深化對外開放平臺載體之一。
“海科會從1995年創辦以來,尤其近年來幾乎是年年舉辦,規模一屆超過一屆。”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不僅是海科會的魅力所在,更是開放四川的吸引力所在。
與海科會遙相呼應的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先后在歐洲、北美洲、澳洲舉辦三場海外分場比賽后,第四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在成都決出最后的勝負。
20多年來,海科會深入服務我省海外引才工作,經歷了由小至大、由低端至高端的變遷,工作重心也經歷了由經濟合作為主到人才科技合作為主、由單純的智力引進到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并重、服務全域開放的轉移。
開放的平臺,更需開闊的視野,更需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
C
力求務實長效 服務四川發展
2017年海科會,412名海外人才與省內244家重點企業、產業園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了引才引智協議,其中,博士304人,約占74%;成功簽約項目93個,金額699.96億元。
2016年海科會,33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參會,集中簽約278名海外人才,高新科技項目89個,簽約資金382.8億元。
2015年海科會,612位海外專家學者和跨國公司技術主管參會,引進高新科技項目34個,簽約資金72.75億元。
2014年海科會,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387位海外高層次人才代表參加,共促成簽訂投資合同項目28個,項目金額總計84.3億元。
……這是近年來海科會交出的成績單。
數據背后是海科會一直以來力求的務實長效。尤其是近兩屆海科會,實效性顯著提升,簽約人才數量共690人,占海科會歷史總量1712人的40.3%;簽約項目金額1082.76億元,占海科會歷史總量2159.96億元的50.1%。
僅以去年為例,在人才招引方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名譽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被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聘請為名譽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被西華師范大學聘請為特聘教授。鄧文中、高唯、馬丁·竇伏、劉新垣、馬俊如、魏于全、王獻昌等海內外院士分別被眉山市和遂寧市聘請為城市發展顧問。新聘和續聘了14名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四川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顧問,目前全省海外引才顧問達53名。
在項目招引方面,四川省與英國諾丁漢大學簽訂省校合作協議,這是四川實施省校合作戰略以來,首次與海外高校尤其是世界百強名校簽訂合作協議。作為全球十大孵化器之一的休斯敦技術中心將其在中國的首家分中心正式落戶成都“僑夢苑”。此外,眉山市與加州中心簽訂加州智慧小鎮協議,瀘州市、綿陽市也分別與英國諾丁漢市簽訂友好合作框架協議。
合作成效不止于此。隨著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四川學院(簡稱“海創學院”)揭牌、中國西部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簡稱“海創基金”)簽約、四川省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以“海科會”為對接平臺、“海科杯”為項目平臺、“僑夢苑”為服務平臺、“海創學院”為培訓平臺、“海創基金”為融資平臺的我省“五位一體”全鏈條、全要素海外招才引智工作體系初步建成,探索出了一條匯聚創新要素、推動人才項目與資本融合、服務成果轉化的新路子。
歷屆出席海科會諾貝爾獎得主的精彩觀點
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當下的中國,可以借鑒人才興城的經驗,讓更多優秀人才落地生根。個人非常看好整個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四川在這方面有稟賦,尋求和四川在這個領域的合作,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羅伯特·默頓(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四川正當時。四川應該意識到技術在更新,環境在變化,金融服務的理念和模式都需要創新,而不是對過去簡單的復制粘貼。例如,過去是以金融產品為導向,現在則要轉向于顧客的需求,這是全球金融服務發展的大趨勢。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四川在生物醫藥產業上的發展進步非常大。在成都有很多初創公司得到大力支持,但大學科研機構得到的支持較小。要支持大學科研機構開展更多基礎性的研究工作,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理查德·羅伯茨(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成都的創業氛圍讓人驚訝,四川的創業環境讓人滿意。幾乎所有公司一開始規模都很小,早期運營都很困難。“小”和“困難”對創業來講或許是好事,正因為此,人們才不會一開始就不切實際,而是從小處著手,專注于一些更實際的改變。把小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做更大的事。
丹尼爾·科曼(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數據預測,到210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我們正在通過清潔能源的研發和運用,努力使上升的溫度不超過2攝氏度。我們需要的不僅要作出減少碳排放的承諾,更需要有能力去實現技術創新,加大清潔能源的投資投入力度。
阿龍·切哈諾沃(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我們團隊是研究蛋白質是怎么被摧毀的,而在此之前,人們只關心蛋白質是怎么建立的,從“選題”上,我們就用到了逆向思維。要有這樣的自信:別人說了應該這樣做,我說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做出來。
丁肇中(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的能力也有限,一生只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學習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是興趣,喜歡自然科學,就要把自然科學研究作為畢生追求,把其他事放在一邊。所謂優秀不是單純的考分高,而是能提出問題,就算是天馬行空也行。
阿達·約納特(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不僅是大學生,而是從更小的年紀就要培養科學思維。在這方面中國的教育已經做得比較好了。年輕一代,要勇于提出問題,不要害怕。我接觸過許多中國的孩子,他們很聰明,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就是不敢提問題,他們需要被鼓勵。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