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公益捐助>>川粵合作:攜手新未來

川粵合作:攜手新未來

發布時間:2018/10/15 9:05:08 瀏覽:450
[摘要]川粵合作:攜手新未來

  圖為廣安(深圳)產業園,作為川粵合作重要內容之一,該園已吸引比亞迪、深圳能源等企業入駐。徐小雨攝(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熊筱偉

深圳第一,成都第二。10月11日,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現場發布了《2018中國新經濟活力指數排行榜》,其中人才活力指數一項,深圳和成都分列第一、二名。至于整體的新經濟活力指數,兩個城市也同時進入前三。有網友感嘆,“這是深圳和成都‘距離’最近的一次。”

距離,是一個有意思的視角。從區域地圖看,兩座城市遠隔數千里。但從合作“地圖”看,兩市及其所在的省份四川與廣東,卻在不斷“貼近”:從改革開放后一批又一批四川人赴廣東扎根,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廣東對汶川傾情援建,再到如今緊緊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擴大沿邊內陸開放,兩地省委省政府共同推進東西扶貧協作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攜手并進,始終是川粵交流的核心主題,一步步推動雙方合作向深層次、寬領域發展。

此次榜單上的“相遇”,可看做川粵合作的一個小小節點:它提醒人們想起兩省一直以來合作并進的歷程與光彩;也提醒所有人看到,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推進的新時代,兩省間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川粵交往源遠流長。廣東是四川在國內的招商主陣地,四川是廣東在西部最大的經濟合作伙伴。雙方合作既有深厚悠久的情誼與共同認知,又有現實互利的基礎

吃豆花飯,看羌城碉樓……今年國慶假期,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涌入汶川。

大假7天,汶川特別旅游區接待游客數同比增長66.9%,全縣實現旅游收入逾5600萬元。“哪兒想到現在成了那么安逸的旅游勝地。”汶川縣旅發局相關負責人感慨,當年汶川雖然只有少量高耗能工業,但造成的污染卻很讓人擔憂。

變化,始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對口援建重災區汶川縣的廣東省派大批干部入川,在累計支援救災重建資金112億元的同時,帶來先進理念推動當地轉型發展。此后,廣東省又進一步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由廣東省對口幫扶甘孜,佛山市幫扶涼山。

如果說清朝初年客家人不遠千里入蜀、改革開放后數百萬川籍農民工南下深圳的歷史,印證了川粵交往的源遠流長;那么抗震救災及東西扶貧協作的經歷,則見證了兩地歷經考驗的深厚情誼。

“三年間,我們成了真正的汶川人。”時任廣東省對口支援四川省汶川縣恢復重建工作組組長陳茂輝如此感慨。而涼山州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的吉克失西記得,歡送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時,老鄉們背來一簍又一簍的臘肉雞蛋,“追著汽車送出很遠,很多人哭了。”

這源于彼此深厚的情誼,更基于對責任與使命的認知。今年6月,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率廣東省黨政代表團來川調研,就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下一步對口幫扶涼山州、甘孜州工作與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等進行深入協商交流,為實現四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攜手并進。

2008年后川粵間迅速“升溫”的,還有產業合作。

綜合公開數據,2004年至2007年四川引進廣東到位資金逾570億元;而2010年至2014年,這一數字飆升至逾6000億元。“今年前8月四川引進廣東到位資金同比增近30%,總量占比在四川引入省外境內資金中排名第二。”省投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注意到一個細節:同樣是2008年,廣東做出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等重大決策。“廣東要推動‘騰籠換鳥’,四川愿承接產業轉移,這奠定了兩省擴大合作的基礎;而通過災后重建等不斷加深的交往,為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助推劑。”

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廣東是四川在國內的招商主陣地和重要投資來源地。四川則是廣東在西部各省區市中最大的經濟合作伙伴,“雙方合作是有現實基礎的、是可持續的。”

川粵交往不斷發展。橫向看格局,從廣東“單向投資”演變為川粵“雙向共融”;縱向看層級,合作領域從傳統的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升級

10月10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65家川企“組團”集體亮相,帶來石墨烯地暖瓷磚、無人機等前沿創新產品。“廣東吸引我們的,一是市場大、前景好,二是新技術引進非常快。”四川宇翔科技有限公司飛行部負責人張智恒說,希望在廣東拓展業務。

這么想的不只他一人。廣東四川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廣東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川商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1萬家。包括九洲、長虹、新希望、華西建筑等知名川企都在粵設有分支機構,“廣東是川貨出川的重要市場,同時這里也為川企‘借船出海’提供了跳板。”

“傳統印象中,川粵合作就是廣東單方面的‘西進’。但這并不適合現在。”四川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川粵合作從廣東“單向投資”演變為川粵“雙向共融”的發展格局。

橫向看“由單變雙”,縱向看則“由淺入深”。

10月12日,位于廣安城東的廣安(深圳)產業園基礎性項目——深廣·渠江云谷施工現場,工人們正進行幕墻、景觀等工程施工。園區尚未完成,一批巨頭已迫不及待宣布入駐,包括比亞迪千億級云軌項目、賽迪研究院高端智能電子園等。

該產業園由廣安與深圳合作共建,定位于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和延伸的基地。而承接方向,則集中于新興產業——以高端裝備制造、智能電子信息、裝配式建筑為三大主導產業,以保稅物流、健康醫療、旅游服務為三大潛力產業。

“近年來川粵產業合作層級不斷提升,合作方式也由‘單個項目投資’向‘產業集群合作’演變。”省投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川粵產業互動已從最初的紡織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升級。華為、比亞迪、恒大等一批粵企入川,將推動四川重點產業鏈條的進一步完善與層級提升。

川粵交往充滿可能。在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背景下,川粵合作既有激動人心的前景,也有推動落實的路徑,雙方完全可互為腹地,形成全方位的良性互動

“前不久才見了你們老鄉!”電話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熱情地告訴記者,此前在深圳為四川省商務廳組織的干部培訓班上課,主題就是“南向開放”。“(學員們)學習熱情特別高,提的問題很專業。”他認為有這樣的勁頭,四川將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這樣的勁頭,來自于四川的高度重視。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其中“突出南向”是一大重點。這既是四川基于自身地理特征和發展條件的戰略決策,更是緊跟國家發展戰略方向,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切實舉措。

“突出南向,一方面是四川積極對接廣東等地的先進生產力,對接構建開放型經濟運行管理新模式等先進經驗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川粵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合作,共同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入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的過程,是共享新空間與新機遇的過程。”省投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此為前提,近年來川粵高層互動交流密切,相關合作機制日臻完善。

2015年,兩省簽訂《深化粵川合作框架協議》,商定在特色優勢產業和園區等8個方面推進33項合作事項;去年川粵簽署自貿區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將共同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等5個方面合作。

一個月前,2018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上,四川明確提出將從4個方面積極參與、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南向“多通道跨境、多口岸過境”的全物流體系;推動優勢產業合作,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數字經濟等;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地方各層次交流。

對此,“粵港澳大灣區”最早提出者之一、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有著熱切期待:四川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之一的廣東,完全可以互為腹地,形成全方位的良性互動。

這,也是四川的期待。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