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婧 熊筱偉
伶仃洋上,巨龍飛騰。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世紀之橋連接起的不僅是港珠澳,更是內地與香港、澳門。
港珠澳大橋開通的消息,同樣刷爆四川人的“朋友圈”。香港、澳門雖然與四川相隔上千里,但港澳同胞和巴蜀兒女的親近,卻由來已久。無論是地震災后援建,還是交流合作,你來我往中情深意濃。
今年5月,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成都召開,開啟川港地方政府間全方位和機制化合作的序幕。很快,四川與澳門長效合作機制建立也將迎來新的進展……新時代孕育新機遇,川港澳合作不斷開創新格局。
情牽巴蜀 抒寫同胞深情
“特別感謝香港同胞對我們的無私幫助。”上周,面對來川采訪的香港記者,汶川縣縣長旺娜不止一次地表示。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從政府到企業團體,從社會愛心人士到廣大民眾,港澳各界用實際行動,向四川伸出友愛之手。
四川省人民醫院川港康復科技綜合大樓、四川省旅游學校、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成都市大邑縣社會福利院……一個個港澳援建項目拔地而起。
為支持四川災后重建,香港特別行政區提供100億港元,援助項目190個;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55億澳門幣,援助項目106個,覆蓋四川12個市(州)的59個縣(市、區),2600萬人受惠。
援建,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更帶來不斷升華的深情厚誼。
作為首批澳門援建項目之一,廣元市寶輪中學2011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隨后,寶輪中學與澳門濠江中學簽訂姊妹校合作協議,約定每年兩校互派師生進行交流,到今年已是第7個年頭。
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社會福利等領域的交流,在川港、川澳之間比比皆是。
僅以香港賽馬會支持的項目為例,今年以來香港和四川之間的互訪交流團達18批次,參與人員超過1000人。
“港澳青年巴蜀文化之旅”“澳門青年學子四川感知行”等青年文化交流項目,吸引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年來到四川。
援建雖已結束,但交流仍然熱絡,友誼不斷增進。
今年6月才成立的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在調研走訪中,很快敲定他們在內地的首個扶貧點——巴中市南江縣。南江黃羊,成為雙方合作的重點。
“我們不是只給資金,更要激發扶貧的內生動力。”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席蘇長榮說,他們計劃讓南江在今年完成45個村、1.95萬人脫貧,還要用兩年時間鞏固扶貧產業成果。
你來我往 筑牢合作基礎
11月4日,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富德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把投資焦點對準文化旅游領域,投資總額達500億元。
看好與四川旅游產業發展前景,香港、澳門頻頻伸出“橄欖枝”。
2017年四川接待澳門游客7.87萬人次,同比增長13.8%。2015年,四川旅游港澳營銷中心設立,啟動“萬名港澳學生游學四川”項目。不僅如此,四川多次赴澳門參加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
“成都和澳門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美食之都’。”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副局長程衛東看來,以美食為主題或以中醫食療為主題的旅游合作,或許是川澳未來旅游合作的方向。
川港企業之間的“牽手”,對省港澳辦副主任唐銳來說再平常不過。截至去年底,香港在川投資設立企業5087家,實際到位資金529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到位外資總量的60.4%。
四川外資第一來源地這把交椅,香港牢牢占據。與此同時,四川企業備案在港投資設立企業166家,備案投資金額11.95億美元。長虹、宏華等一大批四川企業,借助香港走向世界。
借助港澳走向世界的,還有四川蔬菜。“為港澳同胞送去高質量蔬菜的同時,也擦亮了四川蔬菜的牌子,還可以撬動更大的海外市場。”成都市郫都區新民場鎮,承擔四川蔬菜直供港澳的流通企業負責人曾友俊道出心聲。自去年11月全面啟動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試點工作以來,四川直供港澳蔬菜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有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3萬余畝。
川港貿易增長同樣亮眼。自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以來,川港貿易年均增長超過20%,2017年四川對港服務貿易實現成倍增長,香港已成為我省第四大貿易伙伴。
“政府規劃、高層推動、企業運行、各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川港、川澳交流格局已形成。如何把握機遇進一步擴大合作,川港澳都在尋找新的答案。
把握機遇 共創互利共贏
本周,隨著川港澳合作周活動陸續啟動,四川與香港、澳門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四川主動作為。
推動內陸和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這是四川在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如何求解?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明確“突出南向”。
向南而行,目標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
5月舉行的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簽署了《川港合作會議合作機制安排》《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備忘錄》,川港合作提升到地方政府間全方位和機制化合作。
川港雙方在“一帶一路”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金融、青年發展、建筑、教育、中醫藥和食品安全、旅游、機場建設管理等11個領域的合作進展,令人期待。同樣令人期待的,還有川澳發揮各自優勢,加強航空、旅游、文創、中醫藥產業合作等。
在去年的川港澳合作周上,四川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作為主題進行推介,給不少港澳同胞留下深刻印象。他們認為,這顯示了四川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在隨后的合作周期間,簽約的項目既有投資四川、香港和澳門的項目,也有攜手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的合作項目,涉及農業、金融、旅游、交通、文化等領域。
川港澳相關人士認為,通過川港澳合作周,聚焦重點合作領域,一定能夠開創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報記者 袁婧 熊筱偉
伶仃洋上,巨龍飛騰。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世紀之橋連接起的不僅是港珠澳,更是內地與香港、澳門。
港珠澳大橋開通的消息,同樣刷爆四川人的“朋友圈”。香港、澳門雖然與四川相隔上千里,但港澳同胞和巴蜀兒女的親近,卻由來已久。無論是地震災后援建,還是交流合作,你來我往中情深意濃。
今年5月,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成都召開,開啟川港地方政府間全方位和機制化合作的序幕。很快,四川與澳門長效合作機制建立也將迎來新的進展……新時代孕育新機遇,川港澳合作不斷開創新格局。
情牽巴蜀 抒寫同胞深情
“特別感謝香港同胞對我們的無私幫助。”上周,面對來川采訪的香港記者,汶川縣縣長旺娜不止一次地表示。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從政府到企業團體,從社會愛心人士到廣大民眾,港澳各界用實際行動,向四川伸出友愛之手。
四川省人民醫院川港康復科技綜合大樓、四川省旅游學校、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成都市大邑縣社會福利院……一個個港澳援建項目拔地而起。
為支持四川災后重建,香港特別行政區提供100億港元,援助項目190個;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55億澳門幣,援助項目106個,覆蓋四川12個市(州)的59個縣(市、區),2600萬人受惠。
援建,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更帶來不斷升華的深情厚誼。
作為首批澳門援建項目之一,廣元市寶輪中學2011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隨后,寶輪中學與澳門濠江中學簽訂姊妹校合作協議,約定每年兩校互派師生進行交流,到今年已是第7個年頭。
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社會福利等領域的交流,在川港、川澳之間比比皆是。
僅以香港賽馬會支持的項目為例,今年以來香港和四川之間的互訪交流團達18批次,參與人員超過1000人。
“港澳青年巴蜀文化之旅”“澳門青年學子四川感知行”等青年文化交流項目,吸引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年來到四川。
援建雖已結束,但交流仍然熱絡,友誼不斷增進。
今年6月才成立的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在調研走訪中,很快敲定他們在內地的首個扶貧點——巴中市南江縣。南江黃羊,成為雙方合作的重點。
“我們不是只給資金,更要激發扶貧的內生動力。”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席蘇長榮說,他們計劃讓南江在今年完成45個村、1.95萬人脫貧,還要用兩年時間鞏固扶貧產業成果。
你來我往 筑牢合作基礎
11月4日,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富德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把投資焦點對準文化旅游領域,投資總額達500億元。
看好與四川旅游產業發展前景,香港、澳門頻頻伸出“橄欖枝”。
2017年四川接待澳門游客7.87萬人次,同比增長13.8%。2015年,四川旅游港澳營銷中心設立,啟動“萬名港澳學生游學四川”項目。不僅如此,四川多次赴澳門參加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
“成都和澳門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美食之都’。”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副局長程衛東看來,以美食為主題或以中醫食療為主題的旅游合作,或許是川澳未來旅游合作的方向。
川港企業之間的“牽手”,對省港澳辦副主任唐銳來說再平常不過。截至去年底,香港在川投資設立企業5087家,實際到位資金529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到位外資總量的60.4%。
四川外資第一來源地這把交椅,香港牢牢占據。與此同時,四川企業備案在港投資設立企業166家,備案投資金額11.95億美元。長虹、宏華等一大批四川企業,借助香港走向世界。
借助港澳走向世界的,還有四川蔬菜。“為港澳同胞送去高質量蔬菜的同時,也擦亮了四川蔬菜的牌子,還可以撬動更大的海外市場。”成都市郫都區新民場鎮,承擔四川蔬菜直供港澳的流通企業負責人曾友俊道出心聲。自去年11月全面啟動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試點工作以來,四川直供港澳蔬菜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有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3萬余畝。
川港貿易增長同樣亮眼。自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以來,川港貿易年均增長超過20%,2017年四川對港服務貿易實現成倍增長,香港已成為我省第四大貿易伙伴。
“政府規劃、高層推動、企業運行、各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川港、川澳交流格局已形成。如何把握機遇進一步擴大合作,川港澳都在尋找新的答案。
把握機遇 共創互利共贏
本周,隨著川港澳合作周活動陸續啟動,四川與香港、澳門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四川主動作為。
推動內陸和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這是四川在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如何求解?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明確“突出南向”。
向南而行,目標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
5月舉行的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簽署了《川港合作會議合作機制安排》《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備忘錄》,川港合作提升到地方政府間全方位和機制化合作。
川港雙方在“一帶一路”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金融、青年發展、建筑、教育、中醫藥和食品安全、旅游、機場建設管理等11個領域的合作進展,令人期待。同樣令人期待的,還有川澳發揮各自優勢,加強航空、旅游、文創、中醫藥產業合作等。
在去年的川港澳合作周上,四川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作為主題進行推介,給不少港澳同胞留下深刻印象。他們認為,這顯示了四川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在隨后的合作周期間,簽約的項目既有投資四川、香港和澳門的項目,也有攜手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的合作項目,涉及農業、金融、旅游、交通、文化等領域。
川港澳相關人士認為,通過川港澳合作周,聚焦重點合作領域,一定能夠開創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