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成棟
“只要接待從香港來的客人,我都要提前準備。”10月29日,比約定時間提前一天,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韓洪映,攜帶大量原始圖文資料,來到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等待的,是第二天下午才會到來的香港記者們。
韓洪映是川港“熊貓情緣”的見證者和親歷者。1999年3月11日,作為隨行的兩名飼養員之一,他隨大熊貓“佳佳”和“安安”赴港。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從此開啟。因為大熊貓,兩地情感更加深厚,合作空間不斷拓寬。
奇跡:攜手締造大熊貓“最長壽記錄”
在香港,1999年赴港的雌性大熊貓“佳佳”有一個特別的稱謂——老人家。2016年10月16日去世時,“佳佳”已38歲,相當于人類110歲以上。這個年齡,是迄今為止圈養大熊貓的最長壽記錄。
“佳佳”是一只野生大熊貓,老家在四川廣元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赴港時,“佳佳”已21歲,進入暮年。為照顧好“佳佳”以及隨行的雄性大熊貓“安安”,此前從未有過大熊貓飼養經驗的香港,創造出了最好的條件。
在兩只大熊貓落戶的香港海洋公園,香港賽馬會捐資8000萬港幣,專門仿照四川環境打造了新家。這個新家,有200平方米的運動場,有假山,有強大的空調系統,可把氣溫調制5℃以下,甚至可以制造出人工雪景。兩只大熊貓抵達前,香港海洋公園相關人員已在四川學習飼養技術半年以上。相關專家表示,沒有香港方面的悉心照料,“佳佳”不會這么長壽。
援助:歷時8年,共同修復“熊貓王國”
10月30日,前往臥龍的香港記者們,一路走走停停。腳下的這條映臥路(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段)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援建的。這條公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熊貓王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損嚴重:唯一的一條公路全線損毀,圈養50多只大熊貓的圈舍垮塌。關鍵時刻,香港特別行政區伸出援手。2008年10月,雙方簽署重建合作協議,共援助資金14.22億元。與香港資金一起到來的,還有7名專家。香港專家抵達臥龍后不久,特大地震后第一對大熊貓雙胞胎出生,取名“平平”“安安”。而這對雙胞胎,正是“佳佳”的外孫。
2009年,在香港專家幫助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8-2020)》完成。重建真正開始,但難度超乎想象。每年夏季,臥龍常有兩個月左右的交通中斷期;冬季,又時常大雪封山,有效施工時間每年不到4個月。此外,映臥公路沿途50余處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經常是修了垮、垮了修”,但香港監理人員一絲不茍,每根鋼筋都一一丈量,保證了道路建設的質量和安全。至2016年5月11日,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全部投用,臥龍特區23個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保護援建項目全部建成投用。
重建壯大了臥龍“熊貓王國”的“生命力”,如今臥龍的野外大熊貓種群恢復到140只以上,比地震時的104只增加了40只左右。
升華:從大熊貓開始,但不止于大熊貓
如今,香港海洋公園共有3只大熊貓:分別是32歲的“安安”,正當壯年的雄性大熊貓“樂樂”和雌性大熊貓“盈盈”。“樂樂”和“盈盈”同樣來自四川,于2007年4月27日抵達香港。
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開花結果,川港之間的往來也不斷升溫。從2015年開始,四川每年都會赴香港舉行“四川日”活動,香港海洋公園和大熊貓,是雙方最喜歡的地點和話題。從那時起,每年都有上百名香港青年學生來四川,利用暑假等時間,擔任大熊貓飼養員、保育員或自然觀察員。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香港游客來川參觀訪問大熊貓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這說明,四川的大熊貓名片越來越響亮,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越來越深。”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和香港的情緣,是從大熊貓開始升華的,但絕不止于大熊貓。現實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這是今年5月11日,來蓉參加“改革開放40周年川港合作暨香港援建四川災后重建10周年成果展”時,香港海洋公園現任行政總裁李繩宗的話。曾參與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建工作的李繩宗表示,四川與香港圍繞大熊貓結下不解之緣,這種情緣隨著歲月增加越發升華,已成為兩地交往的“最通用的語言”。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報記者王成棟
“只要接待從香港來的客人,我都要提前準備。”10月29日,比約定時間提前一天,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韓洪映,攜帶大量原始圖文資料,來到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等待的,是第二天下午才會到來的香港記者們。
韓洪映是川港“熊貓情緣”的見證者和親歷者。1999年3月11日,作為隨行的兩名飼養員之一,他隨大熊貓“佳佳”和“安安”赴港。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從此開啟。因為大熊貓,兩地情感更加深厚,合作空間不斷拓寬。
奇跡:攜手締造大熊貓“最長壽記錄”
在香港,1999年赴港的雌性大熊貓“佳佳”有一個特別的稱謂——老人家。2016年10月16日去世時,“佳佳”已38歲,相當于人類110歲以上。這個年齡,是迄今為止圈養大熊貓的最長壽記錄。
“佳佳”是一只野生大熊貓,老家在四川廣元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赴港時,“佳佳”已21歲,進入暮年。為照顧好“佳佳”以及隨行的雄性大熊貓“安安”,此前從未有過大熊貓飼養經驗的香港,創造出了最好的條件。
在兩只大熊貓落戶的香港海洋公園,香港賽馬會捐資8000萬港幣,專門仿照四川環境打造了新家。這個新家,有200平方米的運動場,有假山,有強大的空調系統,可把氣溫調制5℃以下,甚至可以制造出人工雪景。兩只大熊貓抵達前,香港海洋公園相關人員已在四川學習飼養技術半年以上。相關專家表示,沒有香港方面的悉心照料,“佳佳”不會這么長壽。
援助:歷時8年,共同修復“熊貓王國”
10月30日,前往臥龍的香港記者們,一路走走停停。腳下的這條映臥路(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段)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援建的。這條公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熊貓王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損嚴重:唯一的一條公路全線損毀,圈養50多只大熊貓的圈舍垮塌。關鍵時刻,香港特別行政區伸出援手。2008年10月,雙方簽署重建合作協議,共援助資金14.22億元。與香港資金一起到來的,還有7名專家。香港專家抵達臥龍后不久,特大地震后第一對大熊貓雙胞胎出生,取名“平平”“安安”。而這對雙胞胎,正是“佳佳”的外孫。
2009年,在香港專家幫助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8-2020)》完成。重建真正開始,但難度超乎想象。每年夏季,臥龍常有兩個月左右的交通中斷期;冬季,又時常大雪封山,有效施工時間每年不到4個月。此外,映臥公路沿途50余處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經常是修了垮、垮了修”,但香港監理人員一絲不茍,每根鋼筋都一一丈量,保證了道路建設的質量和安全。至2016年5月11日,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全部投用,臥龍特區23個大熊貓等野生動植物保護援建項目全部建成投用。
重建壯大了臥龍“熊貓王國”的“生命力”,如今臥龍的野外大熊貓種群恢復到140只以上,比地震時的104只增加了40只左右。
升華:從大熊貓開始,但不止于大熊貓
如今,香港海洋公園共有3只大熊貓:分別是32歲的“安安”,正當壯年的雄性大熊貓“樂樂”和雌性大熊貓“盈盈”。“樂樂”和“盈盈”同樣來自四川,于2007年4月27日抵達香港。
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開花結果,川港之間的往來也不斷升溫。從2015年開始,四川每年都會赴香港舉行“四川日”活動,香港海洋公園和大熊貓,是雙方最喜歡的地點和話題。從那時起,每年都有上百名香港青年學生來四川,利用暑假等時間,擔任大熊貓飼養員、保育員或自然觀察員。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香港游客來川參觀訪問大熊貓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這說明,四川的大熊貓名片越來越響亮,川港之間的‘熊貓情緣’越來越深。”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和香港的情緣,是從大熊貓開始升華的,但絕不止于大熊貓。現實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這是今年5月11日,來蓉參加“改革開放40周年川港合作暨香港援建四川災后重建10周年成果展”時,香港海洋公園現任行政總裁李繩宗的話。曾參與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建工作的李繩宗表示,四川與香港圍繞大熊貓結下不解之緣,這種情緣隨著歲月增加越發升華,已成為兩地交往的“最通用的語言”。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