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12月6日電(龔媛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筆下鄉村田園生活,令人向往。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于鄉村的情懷,歷久彌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是許多城市人內心最柔軟的鄉愁。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而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是下好這盤棋的關鍵一步。一場以“記住鄉愁·共謀四川古鎮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為主題的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創新發展論壇于6-7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舉行,200余位專家學者在美麗的川西古鎮共同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古鎮古村落篇章。
緣古:傳統村落是中國人的“根”
如何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古鎮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什么?怎樣活化鄉村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關于鄉村的話題總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讓古村落留下來、活起來,就顯得愈發迫切。
傳統村落是一個地域的記憶,古街、老樹、祠堂、小河……這些都是人們心靈深處對鄉愁的寄托。對于一輩子辛勤耕作的農民來說,村落是他們的家;對于奔走在城市鋼筋混泥土中的人而言,鄉村是他們最后的精神家園。
2017年春節,成都市共接待游客1575.5萬人次,除位于成都市區的武侯祠人氣最高外,位處郊區的洛帶古鎮和黃龍溪景區的游客數量位居二、三。古鎮旅游如此火爆,除了古鎮閑適的生活氣息令人向往之外,尋找古老的文化記憶,尋求自我的文化認同,也是人們對古鎮游趨之若鶩的重要因素。
傳統村落,不僅是國人“留住鄉愁”的載體,也是追索“從哪里來”的途徑。傳統村落是中國人的“根”,有根才有生命,有根才會枝繁,有根才能振興。
鑒今:傳統村落兼具地理、經濟、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村落遍布華夏大地,兼具地理、經濟、文化價值。
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的數量為4153個。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宏村等古鎮古村落,以及人們熟知的福建土樓、四川藏羌碉樓等古民居,在歷史的演變中,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風情和發展模式。
每一個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有4000多年歷史的廣元昭化古鎮,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的美譽,被譽為“三國重鎮”;位于成都雙流的黃龍溪古鎮,曾是古蜀王國最后的軍事據點,它的變遷是巴蜀歷史的一個縮影。古街、古巷、古宅、古寺、古渡、古衙門……這些小鎮和村落古樸又熱鬧,猶如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扮演過的角色。
古鎮古村落是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潛在力量。在四川甘孜州海螺溝景區旁,有一座被喻為漂浮在冰川上的川西風情古鎮——磨西鎮。依托海螺溝的旅游資源,磨西鎮大力發展旅游經濟,餐飲、民宿、旅游周邊商品,旅游給這座古鎮帶來了新意。
啟后:銜接古今中國鄉村氣脈
“城鎮化越快,村落就消失得越快。”這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對古村落處境的擔憂。在疾馳的城鎮化進程中,不少古鎮、古村落面臨兩難的困境:要么持續衰敗無人問津,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消逝;要么在過度的商業改造中,丟失了原有的文化脈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成千上萬的古村落,承載著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脈絡。處理好古鎮古村落保護和發展問題,對于理順、銜接古今的中國鄉村氣脈具有極強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在四川,對于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已經成為共識。從2013年開始,四川啟動“百鎮建設行動”,選取300個小城鎮重點培養,以百鎮帶千鎮發展。過去5年,四川“百鎮建設行動”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16億元,300個試點鎮發展良好,輻射帶動全省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4671億元。277個小城鎮列為全國重點鎮,20個鎮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數量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古建筑絕對是寶,而且越往后越能體現出它的寶貴。”如今,人們越來越深刻理解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這句話的含義。走好保護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深入挖掘古鎮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為傳統村落注入“魂”,真正做到讓古鎮古村落“活起來”。
來源:新華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新華網成都12月6日電(龔媛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筆下鄉村田園生活,令人向往。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于鄉村的情懷,歷久彌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是許多城市人內心最柔軟的鄉愁。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而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是下好這盤棋的關鍵一步。一場以“記住鄉愁·共謀四川古鎮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為主題的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創新發展論壇于6-7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舉行,200余位專家學者在美麗的川西古鎮共同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古鎮古村落篇章。
緣古:傳統村落是中國人的“根”
如何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古鎮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什么?怎樣活化鄉村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關于鄉村的話題總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讓古村落留下來、活起來,就顯得愈發迫切。
傳統村落是一個地域的記憶,古街、老樹、祠堂、小河……這些都是人們心靈深處對鄉愁的寄托。對于一輩子辛勤耕作的農民來說,村落是他們的家;對于奔走在城市鋼筋混泥土中的人而言,鄉村是他們最后的精神家園。
2017年春節,成都市共接待游客1575.5萬人次,除位于成都市區的武侯祠人氣最高外,位處郊區的洛帶古鎮和黃龍溪景區的游客數量位居二、三。古鎮旅游如此火爆,除了古鎮閑適的生活氣息令人向往之外,尋找古老的文化記憶,尋求自我的文化認同,也是人們對古鎮游趨之若鶩的重要因素。
傳統村落,不僅是國人“留住鄉愁”的載體,也是追索“從哪里來”的途徑。傳統村落是中國人的“根”,有根才有生命,有根才會枝繁,有根才能振興。
鑒今:傳統村落兼具地理、經濟、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村落遍布華夏大地,兼具地理、經濟、文化價值。
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的數量為4153個。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宏村等古鎮古村落,以及人們熟知的福建土樓、四川藏羌碉樓等古民居,在歷史的演變中,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風情和發展模式。
每一個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有4000多年歷史的廣元昭化古鎮,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的美譽,被譽為“三國重鎮”;位于成都雙流的黃龍溪古鎮,曾是古蜀王國最后的軍事據點,它的變遷是巴蜀歷史的一個縮影。古街、古巷、古宅、古寺、古渡、古衙門……這些小鎮和村落古樸又熱鬧,猶如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扮演過的角色。
古鎮古村落是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潛在力量。在四川甘孜州海螺溝景區旁,有一座被喻為漂浮在冰川上的川西風情古鎮——磨西鎮。依托海螺溝的旅游資源,磨西鎮大力發展旅游經濟,餐飲、民宿、旅游周邊商品,旅游給這座古鎮帶來了新意。
啟后:銜接古今中國鄉村氣脈
“城鎮化越快,村落就消失得越快。”這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對古村落處境的擔憂。在疾馳的城鎮化進程中,不少古鎮、古村落面臨兩難的困境:要么持續衰敗無人問津,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消逝;要么在過度的商業改造中,丟失了原有的文化脈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成千上萬的古村落,承載著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脈絡。處理好古鎮古村落保護和發展問題,對于理順、銜接古今的中國鄉村氣脈具有極強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在四川,對于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已經成為共識。從2013年開始,四川啟動“百鎮建設行動”,選取300個小城鎮重點培養,以百鎮帶千鎮發展。過去5年,四川“百鎮建設行動”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16億元,300個試點鎮發展良好,輻射帶動全省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4671億元。277個小城鎮列為全國重點鎮,20個鎮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數量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古建筑絕對是寶,而且越往后越能體現出它的寶貴。”如今,人們越來越深刻理解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這句話的含義。走好保護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深入挖掘古鎮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為傳統村落注入“魂”,真正做到讓古鎮古村落“活起來”。
來源:新華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