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今日關注>>布拖縣特木里鎮(zhèn)民主村:脫貧致富的先鋒

布拖縣特木里鎮(zhèn)民主村:脫貧致富的先鋒村

發(fā)布時間:2016/5/6 22:00:22 瀏覽:885
[摘要]布拖縣特木里鎮(zhèn)民主村:脫貧致富的先鋒村

來源: 涼山新聞網2016-04-29 09:33:00 來源: 涼山新聞網


產村相融。
  布拖縣特木里鎮(zhèn)民主村,古時稱“古資”,1956年民主改革時,更名為民主村。民主村位于縣城北郊,海拔2380米,轄6個村民小組、425戶、1608人,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67.2畝。該村依托城鄉(xiāng)結合部區(qū)位優(yōu)勢和政策利好,大膽創(chuàng)新、多元發(fā)展。堅持“產、加、銷、擴”產業(yè)發(fā)展思路,大力發(fā)展高山大棚蔬菜種植、肉牛養(yǎng)殖、木材加工等特色產業(yè),促進村民增收。2015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6140元,成為布拖縣190個村的“排頭兵”。

 發(fā)展亮點

記者手記: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在布拖縣采訪的4天時間里,有三天半都在下雨。四五月份,白天的溫度也只有10度左右,還要穿上笨重的大衣、毛衣才能暖和。在這個小高原,聽說五月份下雪,也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對于一個在西昌生活多年的人來說,這樣的氣候條件,可以算是惡劣。

  大家都知道這里山高路遠,卻不知道這里自然條件還那么差。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會覺得動都懶得動一下;環(huán)境不好的情況下,勞動收成也僅僅能夠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冷清,是我對這個縣城的表面印象。

  但是在特木里鎮(zhèn)民主村,那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奮斗和堅持,還有他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不為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找借口,而是想方設法地改變現(xiàn)狀,也許這才是他們身上最可敬的品質。

  從實際的采訪情況來看,他們當中有的人收入并不比自詡城市里人的收入少,甚至是兩倍三倍之多,但是他們還在繼續(xù)奮斗。無論環(huán)境和條件如何,都不是懶惰和放下的借口。在越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價值才越可貴。


蔬菜大棚里犁地,心情別有一番喜悅。

 村里建起大棚,改變古老的生產方式

  4月20日上午,天空飄起細雨,民主村1組的村民吉爾此子,正在大棚里勞作,顯然沒有受到下雨的影響。地里剩下的最后一批菜,她仍然細心打理,無論是自己吃還是拿到農貿市場上去銷售,這些蔬菜都是最新鮮的。

  在縣政府和省科協(xié)的資助下,2014年6月民主村完成了第一批蔬菜大棚的建設。12.5畝的土地上,20個大棚展示出了生產方式改變所產生的效益。今年該村通過“一事一議”項目支持,正在繼續(xù)擴建50畝蔬菜大棚。

  村會計且沙此合算了一筆賬,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玉米或馬鈴薯,一畝的產量在1000斤左右,產值只有1000元,這還不算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地膜、肥料等接近900元的成本,也就是說,辛苦勞作換來的僅僅只有100元的收成,很不劃算。蔬菜大棚按照3季種植,5分地能收3000斤左右,以平均3元左右一斤的價格出售,產值十分可觀。

  既然蔬菜大棚已經具備一定規(guī)模,如何管理好,成為了一項考驗。在民主村,管理制度早就已經掛上墻。2013年5月,經縣政府批準,民主村成立了由30戶農戶組成的大棚蔬菜專業(yè)合作社,隨著規(guī)模不斷擴大,今年合作社農戶將達到100多戶。這些農戶出力或者出地,就能夠在收成時,享受分紅,這樣一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布拖縣農牧局經濟作物管理站站長石立濤是一名專業(yè)技術人員,大棚建好以后,經常開展田間地頭的專業(yè)指導,包括購買幼苗、指導種植技術、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等等。

  民主村農戶在獲取技術指導的同時,也成為積極的探索者。由于布拖縣冬天氣溫低,基本沒有種植條件,大棚內溫度稍高,因此他們開始嘗試種植一些比較耐寒的蔬菜。去年,一批嘗試種植的西蘭花采收完成,賣到了2元一斤,收獲800多元。通過這次嘗試,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保溫效果好,冬季也一樣能夠種出蔬菜。于是在今年的大棚建設中,這里改變了大棚設計方案,將安裝雙重膜,保溫效果進一步提升。

  布拖縣農牧局局長阿措色子介紹,布拖縣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yè),實施設施蔬菜大棚基地建設,民主村所在的特木里鎮(zhèn)將建設2200畝大棚,目前民主村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項目投入資金200萬,預計4月底就可以完成。

立足區(qū)位優(yōu)勢,發(fā)展多元經濟

  布拖縣城以北,有兩條重要的通道,一條通往西溪河、一條通往交際河,而這兩條通道,都要經過民主村。因此在這樣順道的地方,開起一間間商店超市、賓館、物流

  運輸站,加工、服務業(yè)又成為村民們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

  村支書吉爾子且從1993年擔任1組組長開始,先后又被選為村會計、村支書,他見證了許多民主村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在十多年以前,村子里就有人開始經商,有開辦水泥磚廠的,也有開木材加工的,還有釀酒的。后來慢慢出現(xiàn)了開賓館、加油站,近兩年汽車修理廠、電焊門市也越來越多。

  吉爾子且介紹,在2014年的時候,村民們的收入中,種植、畜牧等傳統(tǒng)農業(yè)收入只占了大約40%左右,大家一半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于加工、服務行業(yè)。特別是這兩年以來,做生意的人也越來越多。有本村人利用自己的房屋開辦加工廠、經營門市的;也有將房屋出租出去,供其他人經商的;還有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閑時外出打零工的。村民的收入并不單一,相反大家都在積極拓展渠道,尋求效益。

  則莫土扎是民主酒廠的老板娘,他們一家從事釀酒已經30多年,不僅釀酒的工藝不斷提高,還從原來散裝白酒,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有品牌標識、有精美包裝的高山燕麥酒。目前他們還在準備申請商標和QS認證。計劃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人品嘗他們家所釀的美酒。

  在則莫土扎家,酒廠僅僅是其中一項產業(yè),旁邊的加油站也是他們開辦的,村里第一家水泥磚廠也是他們家開辦的,他們還曾經是村里有名的養(yǎng)豬大戶。

  村民們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產業(yè),村委會也正在商討著一項商業(yè)計劃。由于靠近縣城,開辦一個農家樂,讓縣城里的人或者到布拖的游客,享用農家豬牛羊肉和新鮮蔬菜制作的佳肴,吸引更多的人來民主村。

  目前村子里重點打造了一處占地10畝的院落,基礎建設已經完成,等到裝修完畢,就可以正式開業(yè)了。吉爾子且表示,村上除了需要聘請專業(yè)的廚師以外,服務員和一般員工都可以聘請本村村民,入股農家樂的村民,可以在年終享受盈利分紅,實現(xiàn)多方受益。


在城市里都稀罕的櫻花樹,正在農民的房前屋后開放。

改善基礎設施,鄉(xiāng)村美麗村民便利

  民主村是2012年布拖縣彝家新寨建設重點村之一,由縣委辦公室和特木里鎮(zhèn)黨委政府聯(lián)合負責協(xié)調指導建設。按照“整體規(guī)劃、整合項目、整村推進”的原則,整合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產業(yè)扶貧等項目資金,實施高標準打造,總投資1315.4萬元,新建民居65戶,改建29戶,以及其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該工程于2012年9月開工,2013年底竣工。

  一項項數字堆疊的工程,似乎很簡單,但是深入實際了解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情況卻要困難許多。吉爾子且回憶說,2003年縣城改造和移民搬遷項目啟動時,他家的土地和房屋當時就被納入其中,想著家里種植的白楊樹還沒有見到效益就要砍掉,家里人不同意搬遷,可是吉爾子且耐心勸說,說服了家里人的反對意見開始搬遷。在那次建設中,村里100戶人家從土坯房換到了磚瓦房居住,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后來規(guī)模和效果出來之后,其他村民才認識到了建設帶來的改變,到后來彝家新寨建設時,接近100戶村民的積極性有所提高,項目建設也就相對容易一些。

  走在民主村的村道上,水泥路右邊是太陽能路燈,相隔8米左右就有一盞,左邊是排水溝,綠化帶中還種植著櫻花樹。剛種植的櫻花樹不大,但是今年開花特別鮮艷,與白墻藍瓦呼應,美化環(huán)境的效果更加明顯。每隔一段距離,還能看見垃圾箱,在整潔的道路上特別顯眼。民主村還聘請一位村民作為環(huán)衛(wèi)工人,職責就包括清掃垃圾、養(yǎng)護綠化帶,通過專人清掃和管理,日常加強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宣傳,取得很不錯的效果。

2015年,村里爭取到幸福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一事一議”項目資金,實施全村入戶道路的硬化,并修建了1個垃圾轉運點,設置22個垃圾箱。在打造村容村貌上,設置文化墻、安裝365盞太陽能路燈,打造村民活動廣場、健身運動場等

  等,這些看似簡單的項目,聚合起來,就是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村民眼前,成為美麗鄉(xiāng)村最直觀的體現(xiàn)。

  村里蔬菜大棚建好之后,在種植的過程中,村民發(fā)現(xiàn)灌溉一直使用自來水,雖然方便,但是水費成本非常高,解決用水的問題,成為節(jié)約成本的一項重要突破口。去年,該村完成了1615米的溝渠建設,鋪設引水管道2120米。現(xiàn)在每個大棚門口都有水管口,用水更加便利,而且關鍵是不用水費。這項投入能夠節(jié)約每年10萬元左右的水費。

推動產業(yè)致富,朝著幸福生活邁進

  下午5點,6名孩子在村委會前的籃球場打球,他們剛剛從縣城的學校回來,有了運動的場地,這里總是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阿根此拉介紹,村里的適齡兒童全部都入學了的,稍小的孩子都在縣城里上幼兒園;小學生大多數都在縣城里的特木里小學,中學生一部分在縣城就讀,還有一部分則送到西昌讀書,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考上中專、大專甚至大學。

  村上請各組德高望重的人組成村民調解委員會,一旦村民之間出現(xiàn)一些矛盾或者糾紛,就由委員會來進行調解,村干部也都公布了自己的電話號碼,有事找他們,成為了一條便利的途徑。村主任阿根此拉介紹,村里的治安情況很不錯,村民之間也都很和睦,也沒有新增吸毒人員。上次安裝路燈的老板,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個村民在路燈和綠化帶的樹上栓牛栓羊,感覺到村里的風氣很好。阿根此拉認為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是對村民素質的肯定,他心里感到非常高興。而村里通過建立一些村規(guī)民約,對于提高村民素質、引導婚喪嫁娶不攀比的風氣也有很明顯的效果。

  依托省科協(xié)、縣科協(xié)的幫扶,民主村經常召開培訓會,將科普惠農新村作為推手,強化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去年以來,多次開展大棚蔬菜培訓、廚師培訓、電焊培訓。不僅是本村的村民來學習,一些周邊地區(qū)的人,聽說有培訓,也特地趕來看看。

  “光說不行,還要做出來。” 村支書吉爾子且以這句話作為開頭,談起了發(fā)展的思路。2016年,民主村在擴建100畝大棚蔬菜的基礎上,還將建設500畝露天蔬菜種植基地,增加50畝白魔芋種植面積,蘋果樹1500株,力爭人平均增收450元。

  吉爾子且感慨,他承認民主村與很多地方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們也正在積極探索縮小差距的途徑。發(fā)展電子商務、鄉(xiāng)村旅游,如果這些都還比較遠一點,那么依托本村一二組種植蔬菜大棚,發(fā)展綠色蔬菜產業(yè);三四組養(yǎng)殖肉牛,同時成立馬鈴薯合作社;五六組養(yǎng)殖本地黑豬,成立黑豬養(yǎng)殖合作社。這些更加直接的想法,通過村民們勤勞雙手,一件一件實現(xiàn),那將成為發(fā)展致富的途徑。

  記者 何萬敏 王德 貴志龍 吳啟俊 白成程

 
 

 

發(fā)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