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商界網報道(楊正毅 圖/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開始越來越關注。為了樹立科學養生理念,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康養文化知識。2月17日上午,攀西商界網總編熊毅率采編人員一行來到米易縣丙谷鎮雷窩村三社梅花園眾益康養中心,認真聆聽眾益康養示范基地首席專家張家華教授講解眾益康養文化及其方法技術和健康生活知識。
張家華首先向攀西商界網采編人員介紹了心態平和、平衡膳食、科學鍛煉、充足睡眠、避免傷害、戒煙限酒等科學養生方法以及誠信交友、悔過自省、科學生活、持之以恒、健康長壽等健康指導五步法。還詳細介紹了梅花園的生態養生、知識養生、飲食養生、休閑養生、運動養生、康復養生等服務內容以及調心、調行、調眾人,養生、養老、養精神等科學的養生方法。
初春的雨絲,輕輕地敲打著美麗的丙谷大地,幽靜雅致的梅花園里,春雨聲與張家華教授的解說聲交織融通,彈奏出康養文化美麗奇妙的音符。
“康養產業帶動城市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是創新之路”。“健康需要理念,健康需要投入,健康是責任,健康靠行動,健康才幸福”。“膳食革命,食物多樣,營養均衡,吃有知識,吃講科學,吃出健康”。“踐行養生,平和心態,科學鍛煉,避免傷害,充足睡眠,戒煙限酒”。主講者與聆聽者圍繞張家華提出的眾益康養理論,討論如何走出亞健康,如何讓自己幸福健康。吳秋采編聆聽了張教授的眾益康養后激動地說:“健康是無價之寶,今后有時間多聆聽張教授講眾益康養,讓我和我身邊的人都健康長壽”。大家認為:只有科學養生才能讓自己健康長壽。
“到麗江,必聽納西古樂表演;到米易,必聽眾益康養講座”。這是攀枝花市相關領導對張家華教授家族四代人,百年傳承的眾益康養文化的肯定。
張家華,男,漢族,1955年出生于米易縣坊田鄉,8歲隨其祖父學習中醫,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在校隨碩士研究生研修營養與食品衛生兩年,后在國內10余所大學培訓學習。歷任主任醫師、國際高級藥膳食療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委會常務理事、養生分會常務理事、自然療法研究專委會理事,四川省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攀枝花辦事處主任,眾益康養示范基地首席專家。在國內外發表和交流學術論文100余篇,38篇獲國際國內優秀論文獎,10余次代表中國養生專家在國際學術大會作報告。他致力于“治未病”研究與推廣普及,為大眾健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11次。曾榮獲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優秀創業人才稱號,攀枝花市政府授予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勞動模范、技術創新標兵稱號。
“金杯銀杯不如人民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人民群眾的夸獎”。張家華教授不僅致力于醫學研究,而且是一位有孝心的人,“張家華教授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居家四鄰,皆有口碑。20多年前,母親王女士被醫院診斷為視網膜黃斑變性,后在張教授及其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研習養生,視力恢復正常,此時86周歲老母親不僅穿針縫衣、看書報,而且還自己養豬。性格開朗的老母親經常為客人講解眾益康養文化和她發明的養生方法。
張教授孝心感天動地,愛心讓一批批人終生受益。從事過赤腳醫生的張教授,始終關心著工作在基層的鄉村醫生。
12年前,張教授在與鄉村醫生的擺談中,了解到鄉村醫生醫療設備設施簡陋,不能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看病需要。鄉村群眾看病難、鄉村醫生待遇差這件事讓好心人張家華教授睡不著覺。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張教授,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深入基層作調研,奮筆疾書寫社情民意上報,這件事在張教授在呼吁下,受到中央、省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出臺了政策解決鄉村群眾看病難、鄉村醫生待遇差的問題。
張教授所做的好事舉不勝舉。讓我們走進梅花園、走近張教授,聆聽張教授的眾益康養與好人好事。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攀西商界網報道(楊正毅 圖/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開始越來越關注。為了樹立科學養生理念,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康養文化知識。2月17日上午,攀西商界網總編熊毅率采編人員一行來到米易縣丙谷鎮雷窩村三社梅花園眾益康養中心,認真聆聽眾益康養示范基地首席專家張家華教授講解眾益康養文化及其方法技術和健康生活知識。
張家華首先向攀西商界網采編人員介紹了心態平和、平衡膳食、科學鍛煉、充足睡眠、避免傷害、戒煙限酒等科學養生方法以及誠信交友、悔過自省、科學生活、持之以恒、健康長壽等健康指導五步法。還詳細介紹了梅花園的生態養生、知識養生、飲食養生、休閑養生、運動養生、康復養生等服務內容以及調心、調行、調眾人,養生、養老、養精神等科學的養生方法。
初春的雨絲,輕輕地敲打著美麗的丙谷大地,幽靜雅致的梅花園里,春雨聲與張家華教授的解說聲交織融通,彈奏出康養文化美麗奇妙的音符。
“康養產業帶動城市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是創新之路”。“健康需要理念,健康需要投入,健康是責任,健康靠行動,健康才幸福”。“膳食革命,食物多樣,營養均衡,吃有知識,吃講科學,吃出健康”。“踐行養生,平和心態,科學鍛煉,避免傷害,充足睡眠,戒煙限酒”。主講者與聆聽者圍繞張家華提出的眾益康養理論,討論如何走出亞健康,如何讓自己幸福健康。吳秋采編聆聽了張教授的眾益康養后激動地說:“健康是無價之寶,今后有時間多聆聽張教授講眾益康養,讓我和我身邊的人都健康長壽”。大家認為:只有科學養生才能讓自己健康長壽。
“到麗江,必聽納西古樂表演;到米易,必聽眾益康養講座”。這是攀枝花市相關領導對張家華教授家族四代人,百年傳承的眾益康養文化的肯定。
張家華,男,漢族,1955年出生于米易縣坊田鄉,8歲隨其祖父學習中醫,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在校隨碩士研究生研修營養與食品衛生兩年,后在國內10余所大學培訓學習。歷任主任醫師、國際高級藥膳食療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委會常務理事、養生分會常務理事、自然療法研究專委會理事,四川省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攀枝花辦事處主任,眾益康養示范基地首席專家。在國內外發表和交流學術論文100余篇,38篇獲國際國內優秀論文獎,10余次代表中國養生專家在國際學術大會作報告。他致力于“治未病”研究與推廣普及,為大眾健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11次。曾榮獲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優秀創業人才稱號,攀枝花市政府授予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勞動模范、技術創新標兵稱號。
“金杯銀杯不如人民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人民群眾的夸獎”。張家華教授不僅致力于醫學研究,而且是一位有孝心的人,“張家華教授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居家四鄰,皆有口碑。20多年前,母親王女士被醫院診斷為視網膜黃斑變性,后在張教授及其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研習養生,視力恢復正常,此時86周歲老母親不僅穿針縫衣、看書報,而且還自己養豬。性格開朗的老母親經常為客人講解眾益康養文化和她發明的養生方法。
張教授孝心感天動地,愛心讓一批批人終生受益。從事過赤腳醫生的張教授,始終關心著工作在基層的鄉村醫生。
12年前,張教授在與鄉村醫生的擺談中,了解到鄉村醫生醫療設備設施簡陋,不能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看病需要。鄉村群眾看病難、鄉村醫生待遇差這件事讓好心人張家華教授睡不著覺。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張教授,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深入基層作調研,奮筆疾書寫社情民意上報,這件事在張教授在呼吁下,受到中央、省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出臺了政策解決鄉村群眾看病難、鄉村醫生待遇差的問題。
張教授所做的好事舉不勝舉。讓我們走進梅花園、走近張教授,聆聽張教授的眾益康養與好人好事。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