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催春早,征途有初心。農歷春節剛過,2月22日,仁和區就召開區委工作會,進一步細化、實化、具體化2019年各項工作。會議強調,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全區上下要在沖刺之年、關鍵之年,圍繞“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的判斷、“用工業思維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要求、“鋼鐵和陽光是攀枝花的辯證法”的命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南向開放門戶”的定位、“千辛萬苦要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英雄攀枝花”的精神,勇挑重擔、自我加壓、走在前列,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這體現了仁和區委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彰顯了仁和區委對新常態下全區發展實際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是仁和區委牢記使命,不負市委的期許與重托,加快建設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陽光康養先導區、生態宜居宜人首善區、門戶樞紐經濟區的使命擔當。
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解讀仁和區2019年重點工作,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晏潔 王南楨 特約通訊員 張丹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仁和造”礦用汽車下線、鋼結構廠房拔地而起、釩鈦深加工項目破土動工、新能源發電量突破6億度……
新春,無論行走在繁忙的工地、轟鳴的車間,還是翻看規劃藍圖,我們感覺到一個向新而生,向強而長,雄心勃勃,充滿力量的工業產業迎面“跑”來。
“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在仁和區落地有聲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攀枝花因礦建廠,因廠設市,工業是這座城市的骨架與基因,對經濟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工業興,則仁和興;工業活,則仁和活;工業強,則仁和強”。2月22日,仁和區委工作會做出圍繞“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的判斷,毫不動搖推動“工業強區”戰略,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畫出“前進跑道”:按照“4+2”產業體系,培育釩鈦鋼鐵機械制造、釩鈦類低微合金鑄造、石墨及烯碳新材料和汽車及軌道交通零部件四大工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爭創中國名牌產品4個、四川名牌產品6個以上,“十三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0%,到2020年達到660.3億元。
大幕拉開,戰鼓敲響,唯努力者進,唯奮斗者強。
站在中壩鄉的一個山頭上放眼望去,山間4個碩大的平臺錯落有致。年底,凱盛石墨碳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高碳石墨的生產線及石墨研發中心將在這些平臺上投入運行。
“這個山頭已經被我們削了30多米。”中國建材國際工程總包項目部土建經理徐波說。項目建設從山頂到山腰,海拔落差127米,不僅要挖山,還填平了一條 50多米深的山溝。挖山填溝土石方總量達120多萬立方米,以每車裝30立方米計算,運輸需要4萬車次。為了讓廠房、設備更穩地“站”在山間,施工方在4 個平臺一共打了300多個、7000多米的混凝土灌注樁,這些基樁最淺的有20多米,最深的達60多米。
項目建設高歌猛進,協調服務“無縫對接”
仁和區實行領導聯系重點企業、首席服務員等制度,區、鄉鎮、村、組四級落實專人服務項目建設,建設進度每周一報。企業派遣人員到項目推進牽頭單位掛職,“面對面”溝通協調,“零延時”破難解困。不僅如此,政府給予的資金支持也創下新高。
如此大費周章的建設有必要嗎?仁和區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一個產業的破局和崛起,離不開對龍頭項目、骨干企業的培育和扶持,抓好一個大項目,就能帶動一個大產業。
按照市政府與凱盛科技集團公司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企業擬投資50億元,分三期開發利用仁和區石墨資源。一期投資10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高碳石墨生產線與石墨研發中心;二期投資35億元,建設總產值達200億元的烯碳產業園,集鋼化石墨、保溫隔熱材料、石墨烯等國防、軍工用電子級石墨深加工產品;三期投資5億元,建設集專家樓、科研大樓以及輔助設施的碳基材料研究分院。
“工業強區”新征程已開啟,仁和區鼓點激越,步履鏗鏘
《關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工業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迅速出臺,“工業強區”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已經明確,路徑已經清晰。
成立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建立推進工業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對重點工業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制、例會制、專項督查督辦制和責任倒查制。
建立競進拉練比拼工作機制,推行責任鏈條考核,實現工作責任從主體到環節全覆蓋,形成“人人抓項目、人人抓資金、人人抓政策”的工作格局。
招項目、強產業、壯園區,支柱產業支撐、重大項目帶動、園區功能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質量品牌創建、服務平臺保障等工作加快推進。
建立了區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幫扶責任制,由15位區領導牽頭幫掛,對2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一對一專責服務。科技服務員、金融服務員進企業、進車間,因企施策,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出臺《關于加強人才支撐助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政策全面覆蓋服務管理企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正是春意融融時,工業發展風正勁。打好“工業強區”攻堅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載著仁和區27萬兒女的希冀,需要披荊斬棘去開拓、砥礪奮發去前行。
來源:攀枝花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朝陽催春早,征途有初心。農歷春節剛過,2月22日,仁和區就召開區委工作會,進一步細化、實化、具體化2019年各項工作。會議強調,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全區上下要在沖刺之年、關鍵之年,圍繞“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的判斷、“用工業思維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要求、“鋼鐵和陽光是攀枝花的辯證法”的命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南向開放門戶”的定位、“千辛萬苦要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英雄攀枝花”的精神,勇挑重擔、自我加壓、走在前列,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這體現了仁和區委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彰顯了仁和區委對新常態下全區發展實際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是仁和區委牢記使命,不負市委的期許與重托,加快建設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陽光康養先導區、生態宜居宜人首善區、門戶樞紐經濟區的使命擔當。
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解讀仁和區2019年重點工作,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晏潔 王南楨 特約通訊員 張丹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仁和造”礦用汽車下線、鋼結構廠房拔地而起、釩鈦深加工項目破土動工、新能源發電量突破6億度……
新春,無論行走在繁忙的工地、轟鳴的車間,還是翻看規劃藍圖,我們感覺到一個向新而生,向強而長,雄心勃勃,充滿力量的工業產業迎面“跑”來。
“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在仁和區落地有聲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攀枝花因礦建廠,因廠設市,工業是這座城市的骨架與基因,對經濟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工業興,則仁和興;工業活,則仁和活;工業強,則仁和強”。2月22日,仁和區委工作會做出圍繞“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的判斷,毫不動搖推動“工業強區”戰略,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畫出“前進跑道”:按照“4+2”產業體系,培育釩鈦鋼鐵機械制造、釩鈦類低微合金鑄造、石墨及烯碳新材料和汽車及軌道交通零部件四大工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爭創中國名牌產品4個、四川名牌產品6個以上,“十三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0%,到2020年達到660.3億元。
大幕拉開,戰鼓敲響,唯努力者進,唯奮斗者強。
站在中壩鄉的一個山頭上放眼望去,山間4個碩大的平臺錯落有致。年底,凱盛石墨碳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高碳石墨的生產線及石墨研發中心將在這些平臺上投入運行。
“這個山頭已經被我們削了30多米。”中國建材國際工程總包項目部土建經理徐波說。項目建設從山頂到山腰,海拔落差127米,不僅要挖山,還填平了一條 50多米深的山溝。挖山填溝土石方總量達120多萬立方米,以每車裝30立方米計算,運輸需要4萬車次。為了讓廠房、設備更穩地“站”在山間,施工方在4 個平臺一共打了300多個、7000多米的混凝土灌注樁,這些基樁最淺的有20多米,最深的達60多米。
項目建設高歌猛進,協調服務“無縫對接”
仁和區實行領導聯系重點企業、首席服務員等制度,區、鄉鎮、村、組四級落實專人服務項目建設,建設進度每周一報。企業派遣人員到項目推進牽頭單位掛職,“面對面”溝通協調,“零延時”破難解困。不僅如此,政府給予的資金支持也創下新高。
如此大費周章的建設有必要嗎?仁和區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一個產業的破局和崛起,離不開對龍頭項目、骨干企業的培育和扶持,抓好一個大項目,就能帶動一個大產業。
按照市政府與凱盛科技集團公司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企業擬投資50億元,分三期開發利用仁和區石墨資源。一期投資10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高碳石墨生產線與石墨研發中心;二期投資35億元,建設總產值達200億元的烯碳產業園,集鋼化石墨、保溫隔熱材料、石墨烯等國防、軍工用電子級石墨深加工產品;三期投資5億元,建設集專家樓、科研大樓以及輔助設施的碳基材料研究分院。
“工業強區”新征程已開啟,仁和區鼓點激越,步履鏗鏘
《關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工業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迅速出臺,“工業強區”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已經明確,路徑已經清晰。
成立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建立推進工業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對重點工業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制、例會制、專項督查督辦制和責任倒查制。
建立競進拉練比拼工作機制,推行責任鏈條考核,實現工作責任從主體到環節全覆蓋,形成“人人抓項目、人人抓資金、人人抓政策”的工作格局。
招項目、強產業、壯園區,支柱產業支撐、重大項目帶動、園區功能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質量品牌創建、服務平臺保障等工作加快推進。
建立了區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幫扶責任制,由15位區領導牽頭幫掛,對2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一對一專責服務。科技服務員、金融服務員進企業、進車間,因企施策,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出臺《關于加強人才支撐助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政策全面覆蓋服務管理企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正是春意融融時,工業發展風正勁。打好“工業強區”攻堅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載著仁和區27萬兒女的希冀,需要披荊斬棘去開拓、砥礪奮發去前行。
來源:攀枝花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