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殳鉞 伊然
3月5日, 據媒體報道,原云南紅塔集團有限公司和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褚橙創始人褚時健去世。
71歲入獄、74歲二次創業、85歲又成億萬富翁,褚時健一直是中國最具爭議性的財經人物之一。
成就非凡的秘訣,絕不只是不屈的精神。
1963年,35歲的褚時健來到云南省新平縣曼蚌糖廠擔任副廠長。
當時的曼蚌糖廠還延續著老祖宗傳下來的古法制糖工藝,耗能大,產量低,兩三百員工苦干一年,到頭還要虧損20萬元。面對19公斤甘蔗熬制1公斤紅糖要消耗36公斤木柴的低效率,褚時健扼腕感嘆:“壓縮消耗,減少浪費,就是在變相創造利潤。”
經過細心觀察,他發現問題出在爐子上:糖廠使用的褐煤,很松,煤一倒進去還沒有充分燃燒掉,就從爐膛里漏下去了。找到問題癥結,褚時健再次向壓縮能耗要效益:他把土灶大鍋改成鍋爐,用蒸汽管道制糖,用塊煤取代褐煤。
改良的第一個月,燃料消耗比降到了1:3.3,成本降低,效益自然提升了。
當年年底核算,褚時健竟然通過壓縮能耗,使連年虧損的曼蚌糖廠破天荒盈利了28萬,不僅填平了20萬元虧損,還有了8萬元的盈利,差不多夠給整個新平縣干部發工資。讓他分享扭虧為盈的經驗。褚時健質樸地說:“省下的就是掙下的。企業要講效益,就要精打細算搞生產。”
褚時健是現場主義的典范。
紅塔集團從一個幾近破產的邊陲小煙廠發展到國際著名煙草集團,無處不有褚時健事事親臨一線的現場主義精神。
當年他從英國進口設備被告知,不僅要額外花錢請英國技術員到廠安裝,還要排隊等,要等一個月,英國方面才會派人來。
褚時健從英國回來后,立即成立由他親自帶隊的裝配小組,設備一到廠,不等英國技術員過來,就馬不停蹄連夜研究安裝,遇到不懂的技術詞匯就查英漢詞典,遇到安裝問題就集體開會研究解決方案。
裝配小組晝夜兼程奮戰了一個多星期,終于將設備安裝成功。褚時健又帶領安裝小組試產煙葉,檢查安裝效果。樣品產出來,質檢人員檢查后發現,他們自己安裝的,和在英國考察時英國技術人員安裝的樣品設備,生產的煙支品質一樣好。
姍姍來遲的英國技術人員聽說設備已經安裝,很生氣,褚時健于是帶英國人參觀。對方看傻了,連聲說“OK”。
褚時健在紅塔任廠長時,只要有時間就要下到車間去,觀察了解,聽取意見。當時,紅塔集團為廠領導出入都配備了汽車,但褚時健很少坐。他每天從辦公區走到生活區,為的是沿途能將煙廠各個工序都考察一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他先到倉庫看出入庫管理規不規范,看地氣回不回,倉儲條件如何,煙葉受不受潮,庫存品質如何;再到生產車間,看設備是否正常,生產能耗比是否合理;最后繞道制絲車間,檢查煙絲品質。
“現場是座寶山。”山高人為峰的紅塔,成長在褚時健現場主義的眼皮下。
2002年,褚時健上到哀牢山創建褚橙。
16年間,果園的每寸土地都留有他的足跡。每次到果園,褚時健必到田間地頭,實地觀察橙樹的生長,大到水利系統如何改造,小到剪枝要離樹干幾厘米,事無巨細。
哀牢山的農民加入褚橙果園后發現,這個老人種橙子和別人不一樣,要按著操作手冊嚴格進行。假若不按,就要罰款。而且,褚時健的操作手冊不簡單,對種植的方方面面都有細致化、標準化的操作要求。
一絲不茍,皆有標準。
起初,個別農民認為自己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根本不用教,于是偷偷自作主張,不按手冊干。不到一個季節,差別就見了分曉:按操作手冊種植管理的橙樹郁郁蔥蔥,自作主張的卻積弱枯黃。
褚時健說,那操作手冊是他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以及實驗室抽樣實驗得出的數據,總結出的最優操作方案,能避免操作失誤,減少試錯成本。
為了制作種植果園的精益管理操作手冊,褚時健練出一項本領:老遠望一眼,就能大概知道一棵樹結了多少果。誤差也就四五個。
王石曾稱褚時健是中國企業界的大國工匠。
作家汪曾祺采訪褚時健之后曾經感慨:
“我是一向不大承認什么‘企業家’,以為企業管理只是‘形而下’的東西。自識得褚時健,覺得坐在我身邊侃侃而談的人,確實是一位企業家……他掌握了企業管理中的某種規律,某種帶有哲理性的東西。”
來源:華商韜略官方賬號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 / 華商韜略 殳鉞 伊然
3月5日, 據媒體報道,原云南紅塔集團有限公司和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褚橙創始人褚時健去世。
71歲入獄、74歲二次創業、85歲又成億萬富翁,褚時健一直是中國最具爭議性的財經人物之一。
成就非凡的秘訣,絕不只是不屈的精神。
1963年,35歲的褚時健來到云南省新平縣曼蚌糖廠擔任副廠長。
當時的曼蚌糖廠還延續著老祖宗傳下來的古法制糖工藝,耗能大,產量低,兩三百員工苦干一年,到頭還要虧損20萬元。面對19公斤甘蔗熬制1公斤紅糖要消耗36公斤木柴的低效率,褚時健扼腕感嘆:“壓縮消耗,減少浪費,就是在變相創造利潤。”
經過細心觀察,他發現問題出在爐子上:糖廠使用的褐煤,很松,煤一倒進去還沒有充分燃燒掉,就從爐膛里漏下去了。找到問題癥結,褚時健再次向壓縮能耗要效益:他把土灶大鍋改成鍋爐,用蒸汽管道制糖,用塊煤取代褐煤。
改良的第一個月,燃料消耗比降到了1:3.3,成本降低,效益自然提升了。
當年年底核算,褚時健竟然通過壓縮能耗,使連年虧損的曼蚌糖廠破天荒盈利了28萬,不僅填平了20萬元虧損,還有了8萬元的盈利,差不多夠給整個新平縣干部發工資。讓他分享扭虧為盈的經驗。褚時健質樸地說:“省下的就是掙下的。企業要講效益,就要精打細算搞生產。”
褚時健是現場主義的典范。
紅塔集團從一個幾近破產的邊陲小煙廠發展到國際著名煙草集團,無處不有褚時健事事親臨一線的現場主義精神。
當年他從英國進口設備被告知,不僅要額外花錢請英國技術員到廠安裝,還要排隊等,要等一個月,英國方面才會派人來。
褚時健從英國回來后,立即成立由他親自帶隊的裝配小組,設備一到廠,不等英國技術員過來,就馬不停蹄連夜研究安裝,遇到不懂的技術詞匯就查英漢詞典,遇到安裝問題就集體開會研究解決方案。
裝配小組晝夜兼程奮戰了一個多星期,終于將設備安裝成功。褚時健又帶領安裝小組試產煙葉,檢查安裝效果。樣品產出來,質檢人員檢查后發現,他們自己安裝的,和在英國考察時英國技術人員安裝的樣品設備,生產的煙支品質一樣好。
姍姍來遲的英國技術人員聽說設備已經安裝,很生氣,褚時健于是帶英國人參觀。對方看傻了,連聲說“OK”。
褚時健在紅塔任廠長時,只要有時間就要下到車間去,觀察了解,聽取意見。當時,紅塔集團為廠領導出入都配備了汽車,但褚時健很少坐。他每天從辦公區走到生活區,為的是沿途能將煙廠各個工序都考察一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他先到倉庫看出入庫管理規不規范,看地氣回不回,倉儲條件如何,煙葉受不受潮,庫存品質如何;再到生產車間,看設備是否正常,生產能耗比是否合理;最后繞道制絲車間,檢查煙絲品質。
“現場是座寶山。”山高人為峰的紅塔,成長在褚時健現場主義的眼皮下。
2002年,褚時健上到哀牢山創建褚橙。
16年間,果園的每寸土地都留有他的足跡。每次到果園,褚時健必到田間地頭,實地觀察橙樹的生長,大到水利系統如何改造,小到剪枝要離樹干幾厘米,事無巨細。
哀牢山的農民加入褚橙果園后發現,這個老人種橙子和別人不一樣,要按著操作手冊嚴格進行。假若不按,就要罰款。而且,褚時健的操作手冊不簡單,對種植的方方面面都有細致化、標準化的操作要求。
一絲不茍,皆有標準。
起初,個別農民認為自己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根本不用教,于是偷偷自作主張,不按手冊干。不到一個季節,差別就見了分曉:按操作手冊種植管理的橙樹郁郁蔥蔥,自作主張的卻積弱枯黃。
褚時健說,那操作手冊是他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以及實驗室抽樣實驗得出的數據,總結出的最優操作方案,能避免操作失誤,減少試錯成本。
為了制作種植果園的精益管理操作手冊,褚時健練出一項本領:老遠望一眼,就能大概知道一棵樹結了多少果。誤差也就四五個。
王石曾稱褚時健是中國企業界的大國工匠。
作家汪曾祺采訪褚時健之后曾經感慨:
“我是一向不大承認什么‘企業家’,以為企業管理只是‘形而下’的東西。自識得褚時健,覺得坐在我身邊侃侃而談的人,確實是一位企業家……他掌握了企業管理中的某種規律,某種帶有哲理性的東西。”
來源:華商韜略官方賬號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