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走進新時代,共繪長江美,沿江各省市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人民網適時推出“長江龍·舞起來”大型主題調研采訪報道,走訪長江沿線省份,用記者的視頻、圖片、文字,講述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的美麗故事。
溫婉嫻淑的岷江,奔騰澎湃的金沙江,經過千里奔襲,在川南宜賓相擁,匯流成千古奔騰的長江,一路歡歌,滾滾東去。
從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細流到川南的浩蕩長江,四川,96.5%的面積屬于長江流域,貢獻了長江27%的水量,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對于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樹牢“上游意識”、強化“上游責任”,自覺扛起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任。
2018年7月,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四川將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不斷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四川各地的行動自覺和生動實踐。
打好保護修復攻堅戰 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站在濕地之中極目遠眺,宋公河的瀝瀝清泉穿過碧綠的草地,匯入岷江,奔向滾滾長江;回首岸上,綠樹草坪、花帶灌木環繞的五糧液廠區內,一輛輛滿載佳釀的廂式貨車正整裝待發。
這里,就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四川省宜賓市,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五糧液江北園區尾水凈化生態濕地(彭博 攝)
從高處俯瞰五糧液江北園區尾水凈化生態濕地,有序排列的廢水處理管道和景觀建筑組成的巨型企業標志,鑲嵌在岷江岸邊,被一片翠綠簇擁。
“這樣的設計并不只有外觀效果,還具有功能性。”五糧液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少堂告訴記者,濕地的主要功能是凈化園區排出的廢水。
走近細看,濕地內的綠植間遍布手腕粗細的水管,廢水從水管的開孔處滴出,浸入濕地表面的沙礫。
“廢水先進入濕地調節池,再通過布水管分區進入萬余平米的不飽和垂直流濾床,從上至下依次滲過石英砂、火山石、鐵礦渣、礫石四層生態填料,通過微生物作用降解氮、有機物等污染物,再配合植物吸收,將污染物無害化。”劉少堂說,過濾后的水還將匯聚流入表面流濾床,通過種植的挺水植物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質。
“你看,水很干凈吧!”在濕地排水口,劉少堂指著清澈的流水說,廢水經過處理,排放限值已提前達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51/2311-2016)所規定的將于2020年1月1日起實行的標準。
“濕地系統具有十分強大的生態功能,不用添加化學藥劑,無二次污染。同時,濕地利用高度差自流通水,無額外能源消耗。”劉少堂頗為自豪地說。
順江而下,來到萬里長江干流起點——宜賓合江門,視線沿江水東去,但見白鷺翩躚,花草叢生,綠道猶如翡翠一般鑲嵌在岸邊。
這片生態濱水景觀休憩空間,是宜賓市民喜聞樂見的親水之地。在此小憩的一位市民告訴記者:“這里以前是廠區,岸邊臟亂,沒法下腳。現在好了,我們都喜歡來這里!”
原來,這里曾是宜賓天原集團老廠區所在地。為實現長江保護,這家曾為宜賓經濟發展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企業,于2018年4月25日徹底拆除搬遷。取而代之的,是宜賓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臨港段(三期)工程,工程含道路和騎游綠道。
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宜賓僅是一個縮影。
今年1月,《四川省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正式出爐,圍繞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堅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切實加強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不斷鞏固。”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基礎產業處處長杜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0年,納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3%以上,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監測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81.6%,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同時全面淘汰排放不達標船舶,全面實現已拆除非法碼頭生態復綠,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
提升黃金水道功能 構建長江上游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交通不便,是處于內陸腹地的四川發展產業的制約因素之一。
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結束了大件貨物運輸出川難的歷史,讓四川有了一條超重、超寬、超長、超高設備“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開啟了內河航運的新時代。
正在作業的樂山大件碼頭。(彭博 攝)
2月28日,記者在樂山大件碼頭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進行一件核電設備的吊裝作業。
“從德陽發到樂山的大件(貨物),都是經過這個碼頭,從陸運轉江運再到海運。我們這里是大件(貨物)陸路轉水路的一個重要環節。”據樂山市東樂大件吊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忍介紹,川內的大件貨物經樂山大件碼頭中轉,可通過水路通往岷江、長江沿岸直至上海,實現江海聯運。
說到碼頭的作用,陳忍認為,“大件碼頭為四川大型設備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如果說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開啟了四川“黃金水道”的新時代,岷江航電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則將“黃金水道”引至川中腹地,打造水上新蜀道。
“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是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的國家重點項目,是四川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點工程。”四川岷江港航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犍為分公司的工程部經理段青松告訴記者,岷江航電犍為樞紐工程正在奮力建設中。該項目建成后,長江黃金水道將向成都平原經濟區腹地延伸162公里,岷江樂山至宜賓段航道等級提升至3級,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豐水期通行3000噸級船舶。
“建設過程中,我們也考慮到了生態平衡,在樞紐側面開辟了一條魚道,專門給生活在岷江流域的魚類留一條通道,方便它們產卵期回上游。”段青松補充道。
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宜賓港。(彭博 攝)
瀘州港,四川第一大港,建成6個3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場面積近40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已通達港區堆場,在長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實現集裝箱鐵水聯運“無縫銜接”。
宜賓港,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的十大重要港口之一,僅用7年時間,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8萬箱,進出港的貨物從單一的幾個品種發展到幾十個品種,輻射金沙江、岷江全流域和川滇黔結合部800公里半徑范圍。
……
以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為依托,四川正著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鐵路、公路、航空建設穩步推進,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鋪墊西南道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透露,未來幾年,四川將迎來鐵路建設的高峰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將開工建設重大鐵路工程。同時,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在加快建設,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
創新驅動發展 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
新舊動能轉換,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至關重要。
今年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四川將把建設制造強省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具體工作中,將緊緊圍繞構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和數字經濟“5+1”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一批萬億集群、千億企業,讓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支撐更加牢固,有力推動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表示,四川將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決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和數字經濟等現代產業。
在宜賓智能終端產業園,包括已簽約的朵唯、蘇格、中興、領歌、酷比、墾鑫達、邦華、康佳等8家品牌企業在內的智能終端項目達111個,總投資額超300億元。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胡明鏡說:“預計2025年達產后,年產值超過1500億元,年營業收入約421億元,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
在宜賓,新興產業強勢崛起。智能制造產業81戶企業正式投產,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汽車產業、軌道交通產業取得重大突破,首臺“宜賓造”汽車正式下線,智軌電車即將下線;頁巖氣實現產值38.95億元、增長73.5%。
在樂山,光伏產業巨頭已開始集聚。2018年6月,江蘇環太集團簽約總投資41億元單晶硅棒、切片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項目協議;2018年12月,永祥“5+2”高純晶硅項目投產;2019年1月,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再次考察五通橋區,并希望在此建立硅化學產業基地。
長寧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它流經森林覆蓋率61.9%的長寧縣,將常年穩定在Ⅲ類水質的水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長江。
有著“中國竹子之鄉”稱號的宜賓市長寧縣,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縣之一。縣委書記董茂成告訴記者,該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亮三產、做強二產、做好一產”,生態竹產業三產融合發展。
生態鮮筍價格不菲;竹家具、竹材料市場廣闊;蜀南竹海游人如織……2018年,長寧縣實現竹業總產值52億元,竹農人均從竹產業中獲得純收入達3124元。
作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縣”“省級生態縣”,長寧正在以竹產業為主導的綠色發展道路上不斷奮勇前進。
宜賓蜀南竹海(彭博 攝)
長寧河畔,翠竹連綿、碧浪濤天。望著漫山竹海,陳紹云喜上眉梢。
“去年農家樂接待了1萬多名游客,他們都是來看竹子的。可以說,我們當地人生活的改變,全靠蜀南竹海的竹子。”世代居住在蜀南竹海的陳紹云,從靠賣竹、賣筍為生到經營農家樂,生活已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農家樂年收入已超150萬元。
眼下,陳紹云正忙著配合景區對自家的農家樂進行改造。他要拆除以前修建在海中海景點旁的農家樂配套設施,以消除對環境的影響,把更多空間還給自然。
“四川的責任不僅是保障全川9100多萬人民喝上干凈水,保護好老百姓的‘水缸子’,更要牢固樹立‘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浩蕩流。”正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所說的那樣,四川,正為呵護綠意長江不遺余力。
來源:人民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走進新時代,共繪長江美,沿江各省市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人民網適時推出“長江龍·舞起來”大型主題調研采訪報道,走訪長江沿線省份,用記者的視頻、圖片、文字,講述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的美麗故事。
溫婉嫻淑的岷江,奔騰澎湃的金沙江,經過千里奔襲,在川南宜賓相擁,匯流成千古奔騰的長江,一路歡歌,滾滾東去。
從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細流到川南的浩蕩長江,四川,96.5%的面積屬于長江流域,貢獻了長江27%的水量,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對于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樹牢“上游意識”、強化“上游責任”,自覺扛起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任。
2018年7月,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四川將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不斷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四川各地的行動自覺和生動實踐。
打好保護修復攻堅戰 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站在濕地之中極目遠眺,宋公河的瀝瀝清泉穿過碧綠的草地,匯入岷江,奔向滾滾長江;回首岸上,綠樹草坪、花帶灌木環繞的五糧液廠區內,一輛輛滿載佳釀的廂式貨車正整裝待發。
這里,就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四川省宜賓市,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五糧液江北園區尾水凈化生態濕地(彭博 攝)
從高處俯瞰五糧液江北園區尾水凈化生態濕地,有序排列的廢水處理管道和景觀建筑組成的巨型企業標志,鑲嵌在岷江岸邊,被一片翠綠簇擁。
“這樣的設計并不只有外觀效果,還具有功能性。”五糧液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少堂告訴記者,濕地的主要功能是凈化園區排出的廢水。
走近細看,濕地內的綠植間遍布手腕粗細的水管,廢水從水管的開孔處滴出,浸入濕地表面的沙礫。
“廢水先進入濕地調節池,再通過布水管分區進入萬余平米的不飽和垂直流濾床,從上至下依次滲過石英砂、火山石、鐵礦渣、礫石四層生態填料,通過微生物作用降解氮、有機物等污染物,再配合植物吸收,將污染物無害化。”劉少堂說,過濾后的水還將匯聚流入表面流濾床,通過種植的挺水植物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質。
“你看,水很干凈吧!”在濕地排水口,劉少堂指著清澈的流水說,廢水經過處理,排放限值已提前達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51/2311-2016)所規定的將于2020年1月1日起實行的標準。
“濕地系統具有十分強大的生態功能,不用添加化學藥劑,無二次污染。同時,濕地利用高度差自流通水,無額外能源消耗。”劉少堂頗為自豪地說。
順江而下,來到萬里長江干流起點——宜賓合江門,視線沿江水東去,但見白鷺翩躚,花草叢生,綠道猶如翡翠一般鑲嵌在岸邊。
這片生態濱水景觀休憩空間,是宜賓市民喜聞樂見的親水之地。在此小憩的一位市民告訴記者:“這里以前是廠區,岸邊臟亂,沒法下腳。現在好了,我們都喜歡來這里!”
原來,這里曾是宜賓天原集團老廠區所在地。為實現長江保護,這家曾為宜賓經濟發展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企業,于2018年4月25日徹底拆除搬遷。取而代之的,是宜賓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臨港段(三期)工程,工程含道路和騎游綠道。
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宜賓僅是一個縮影。
今年1月,《四川省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正式出爐,圍繞長江經濟帶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堅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切實加強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不斷鞏固。”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基礎產業處處長杜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0年,納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3%以上,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監測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81.6%,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同時全面淘汰排放不達標船舶,全面實現已拆除非法碼頭生態復綠,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
提升黃金水道功能 構建長江上游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交通不便,是處于內陸腹地的四川發展產業的制約因素之一。
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結束了大件貨物運輸出川難的歷史,讓四川有了一條超重、超寬、超長、超高設備“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開啟了內河航運的新時代。
正在作業的樂山大件碼頭。(彭博 攝)
2月28日,記者在樂山大件碼頭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進行一件核電設備的吊裝作業。
“從德陽發到樂山的大件(貨物),都是經過這個碼頭,從陸運轉江運再到海運。我們這里是大件(貨物)陸路轉水路的一個重要環節。”據樂山市東樂大件吊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忍介紹,川內的大件貨物經樂山大件碼頭中轉,可通過水路通往岷江、長江沿岸直至上海,實現江海聯運。
說到碼頭的作用,陳忍認為,“大件碼頭為四川大型設備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如果說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開啟了四川“黃金水道”的新時代,岷江航電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則將“黃金水道”引至川中腹地,打造水上新蜀道。
“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是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的國家重點項目,是四川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點工程。”四川岷江港航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犍為分公司的工程部經理段青松告訴記者,岷江航電犍為樞紐工程正在奮力建設中。該項目建成后,長江黃金水道將向成都平原經濟區腹地延伸162公里,岷江樂山至宜賓段航道等級提升至3級,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豐水期通行3000噸級船舶。
“建設過程中,我們也考慮到了生態平衡,在樞紐側面開辟了一條魚道,專門給生活在岷江流域的魚類留一條通道,方便它們產卵期回上游。”段青松補充道。
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宜賓港。(彭博 攝)
瀘州港,四川第一大港,建成6個3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場面積近40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已通達港區堆場,在長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實現集裝箱鐵水聯運“無縫銜接”。
宜賓港,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的十大重要港口之一,僅用7年時間,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8萬箱,進出港的貨物從單一的幾個品種發展到幾十個品種,輻射金沙江、岷江全流域和川滇黔結合部800公里半徑范圍。
……
以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為依托,四川正著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鐵路、公路、航空建設穩步推進,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鋪墊西南道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透露,未來幾年,四川將迎來鐵路建設的高峰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將開工建設重大鐵路工程。同時,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在加快建設,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
創新驅動發展 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
新舊動能轉換,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至關重要。
今年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四川將把建設制造強省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具體工作中,將緊緊圍繞構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和數字經濟“5+1”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一批萬億集群、千億企業,讓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支撐更加牢固,有力推動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表示,四川將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決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和數字經濟等現代產業。
在宜賓智能終端產業園,包括已簽約的朵唯、蘇格、中興、領歌、酷比、墾鑫達、邦華、康佳等8家品牌企業在內的智能終端項目達111個,總投資額超300億元。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胡明鏡說:“預計2025年達產后,年產值超過1500億元,年營業收入約421億元,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
在宜賓,新興產業強勢崛起。智能制造產業81戶企業正式投產,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汽車產業、軌道交通產業取得重大突破,首臺“宜賓造”汽車正式下線,智軌電車即將下線;頁巖氣實現產值38.95億元、增長73.5%。
在樂山,光伏產業巨頭已開始集聚。2018年6月,江蘇環太集團簽約總投資41億元單晶硅棒、切片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項目協議;2018年12月,永祥“5+2”高純晶硅項目投產;2019年1月,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再次考察五通橋區,并希望在此建立硅化學產業基地。
長寧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它流經森林覆蓋率61.9%的長寧縣,將常年穩定在Ⅲ類水質的水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長江。
有著“中國竹子之鄉”稱號的宜賓市長寧縣,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縣之一。縣委書記董茂成告訴記者,該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亮三產、做強二產、做好一產”,生態竹產業三產融合發展。
生態鮮筍價格不菲;竹家具、竹材料市場廣闊;蜀南竹海游人如織……2018年,長寧縣實現竹業總產值52億元,竹農人均從竹產業中獲得純收入達3124元。
作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縣”“省級生態縣”,長寧正在以竹產業為主導的綠色發展道路上不斷奮勇前進。
宜賓蜀南竹海(彭博 攝)
長寧河畔,翠竹連綿、碧浪濤天。望著漫山竹海,陳紹云喜上眉梢。
“去年農家樂接待了1萬多名游客,他們都是來看竹子的。可以說,我們當地人生活的改變,全靠蜀南竹海的竹子。”世代居住在蜀南竹海的陳紹云,從靠賣竹、賣筍為生到經營農家樂,生活已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農家樂年收入已超150萬元。
眼下,陳紹云正忙著配合景區對自家的農家樂進行改造。他要拆除以前修建在海中海景點旁的農家樂配套設施,以消除對環境的影響,把更多空間還給自然。
“四川的責任不僅是保障全川9100多萬人民喝上干凈水,保護好老百姓的‘水缸子’,更要牢固樹立‘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浩蕩流。”正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所說的那樣,四川,正為呵護綠意長江不遺余力。
來源:人民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