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時政要聞>>重溫歷史 檢視初心再出發

重溫歷史 檢視初心再出發

發布時間:2019/6/21 11:31:25 瀏覽:403
[摘要]重溫歷史 檢視初心再出發

重溫歷史 檢視初心再出發

  走進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黨員干部接受精神洗禮——

  □本報記者 林凌 史曉露

青山埋忠骨,翠柏奠英魂。位于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境內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17225座無名烈士墓碑靜靜佇立。墓碑上的紅星,仿佛用無聲的語言述說著先烈們的初心和使命。

來一場精神洗禮。自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走進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重溫光輝歷史,檢視初心再出發。

6月13日,一堂特殊的“微黨課”在陵園內開講,聽課的是來自省委組織部班子成員和各支部書記一行30余人。“一開始犧牲的烈士是一人一棺埋葬,棺木用完了就用木板,木板用完了就用草席裹著,最后草席用完了只能挖大坑集體填埋……”回想當年慘烈的戰斗,感受到先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不少同志都眼噙淚水。

這座烈士陵園,為何會令人如此動容?

在這里,曾有12萬巴山兒女參加紅軍,120萬人擁軍和援軍,為中國革命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這里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說起先烈們的初心,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講起了2011年對陵園進行修繕時,自己查閱整理資料時內心受到的震撼。

“當時從民政局的檔案館找到一些資料,里面記錄的很多紅軍戰士只有十幾歲,他們犧牲的時候,留下名字的很少很少,很多人只留下了二娃子、丙娃子這樣的乳名。”薛元勛說,犧牲的紅軍烈士也有父母親人,但他們有自己的理想,解救勞苦大眾就是他們的初心和使命。

在薛元勛看來,修繕烈士陵園時的每一次回訪和追憶,都是對靈魂的一次洗禮。2011年7月,巴中從市縣兩級抽調了幾百人,組建了10多個工作組,在山上開始了“5+2”“白+黑”的攻堅戰。

“最開始那三四個月,山上水、電、網絡都不通,我們早晨6點在家吃了早餐,就去王坪,一直要到晚上10點回到家才能吃上飯。中午餓了就拿方便面對付一下。”薛元勛回憶。

10個月就完成陵園修繕,薛元勛坦言,當看到陵園竣工的時候淚流滿面,“讓成千上萬的烈士能夠安眠,讓紅色的歲月感染教育更多人,這也是我的初心。”

紅色土地傳承著紅色基因。在陵園,今年67歲的王坪村村民王建剛當起了講解員。此前他曾是陵園的守陵人,清掃守護紅軍墓地十多年。“父親曾是紅軍擔架隊的一員,抬過傷員,埋葬過烈士的遺體。老人臨終前叮囑我,一定不能忘記黨的恩情,要守護好烈士忠魂。”

59歲的保潔員王朝達接班王建剛。從2012年起,王朝達便在這里打掃墓地,每天6點到崗,風雨無阻。“我們是聽著紅軍事跡長大的,紅軍先烈就是我們的親人,不能忘本。”

不能忘本,這樣樸素的表達也成為越來越多瞻仰者的共識。傳承思想的旗,再唱精神的歌。在眾人看來,最好的緬懷是繼續前行,要經常對照反思,用紅軍精神擦拭心靈之垢、思想之塵,永葆初心。“建設美麗中國的接力棒,已交到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手上。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勇于擔當作為,善于務實創新。唯此,方能告慰革命先烈!”省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處長楊瑛深有感觸地說。

不能忘本,傳承紅色文化,陵園的保護和使用愈發受到重視,每年都有不少省外團隊來此開展黨性主題教育活動。通江也將依托陵園,把紅色文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在一起,讓紅色文化引領發展。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