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將農民工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的,全國并不多見。四川為啥這樣?我們要從人、村 、勢三個字細談。
□四川在線記者 張守帥
7月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主持召開農民工工作專題會議,強調要堅持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切實提高農民工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精準化水平。
戰略性工程事關長遠發展、能夠奠定未來格局、具有先發引領作用,各地通常會將建設某個重大項目、集聚某個新興產業、發展某塊特殊區域等作為戰略性工程,而將農民工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的,放在全國看,也不多見。
在四川,“農民工”三個字,力重千鈞。
人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川籍農民工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常年有2500萬農民外出務工。形象地說,全國10個農民工中,就有1個會說四川話;全國10個建筑工中,就有1個來自巴蜀大地。
農民進城務工現象,伴隨改革開放涌現,這在四川體現得很充分。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重要講話,那一年,四川外出農民工數量首次超過500萬;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四川農民工數量突破1000萬;到北京奧運會舉辦時,這一數字再翻一番,跳上了2000萬臺階。
數字變動背后,是川籍農民工與全國農民工一道,為國家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付出的辛勞、作出的貢獻。
廣東東莞——世界知名的“制造之都”,其厚街鎮曾有“小金堂”“金堂街”之稱,因為那里是金堂縣農民集中打工的地方。廣安岳池——中國輸變電之鄉,數以十萬計的岳池農民告別故土,在平疇沃野里、崇山峻嶺間安裝架設電力鐵塔,為城市送去光明。
可以說,每一棟摩天大樓的崛起,每一個創紀錄重大工程的誕生,每一件暢銷產品的制造,都與農民工息息相關,都與一代代農民工的“接力跑”密不可分。
但是,盡管農民工是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卻也是個弱勢群體。他們的務工生涯往往存在遭遇身份歧視、被拖欠工資、保障乏力、難以融入城市等困擾,還存在家中父母孩子無力照料的強烈憂愁。
對四川而言,切實解決幫助農民工眼前難題和后顧之憂,是一個關乎2500萬群體的民生,也是一個遠大于2500萬群體的民生。
去年10月,四川黨政代表團前往廣東、浙江考察學習,專門安排了一個特殊環節:在廣州與川籍農民工座談交流,在杭州看望慰問部分川籍農民工代表。
在他省他鄉,省領導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聽鄉音、敘鄉情,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為了這次相聚,省上做了充足準備——此前一段時間,省直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基礎上起草了《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措施》,座談和看望就是再向他們征求意見。
這一舉動,向外界特別是向廣大川籍農民工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四川正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件大事、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
從最直接的需求抓起。臨近春節,他們最需要一張回家的車票。四川組織了4萬余班次專列專車,為100多萬農民工提供服務,讓家在邊遠山區的他們順利回家過年。回到老家,他們最需要貼心的關懷。四川組織基層干部、工作隊員利用春節走訪看望了1370萬返鄉農民工,一一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為他們排憂解難。
根據印發的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促進返鄉下鄉創業22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四川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為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涵蓋技能培訓、證照辦理、改善居住條件、集中出行保障、子女就學、醫療保險、勞動保護、創業扶持等方方面面。
令人感動的是,2月1日,大年二十七,省委邀請部分農民工代表在成都參加座談,與他們拉家常、談就業、聊發展,聽取他們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建議。隨后,農民工代表與省領導圍坐一起,同吃川味團圓飯,其樂融融。
為實現農民工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在本輪機構改革中,四川已有88個勞務輸出大縣新成立了農民工工作機構,專司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
村
農民外出務工,意味著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
可以作一個簡單計算。四川人口總數為9100萬,目前城鎮化率超過50%,意味著農村人口規模約為4600萬。2500萬農民常年外出務工,說明已有超過半數人脫離了土地,留下的群體以“386199部隊”為主。
站在農業農村發展角度看:一方面,農民外出務工,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統計顯示,2018年東部地區農民工月均收入3955元,年收入4.3萬元。2018年,四川實現勞務總收入4011.8億元。務工收入成為多數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因一人務工而實現全家脫貧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四川4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著50萬個村組,即使每個村組成立一個家庭農場,也要先找出能夠擔綱領銜的50萬優秀農民。
農民出去務工重要,回來建設家鄉也重要,兩者看似悖論,其實統一于農村人才結構在流動中的優化調整。
“農民工讀的是社會大學、實踐大學。”將農民工視為人才,省委、省政府不斷強調這一理念。事實也是如此,走出大山的農民,在經年累月打拼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有的學到一門技能、練就一手絕活,有的從生產線起步晉升為企業管理者,等他們拿到“畢業證”返回家鄉施展才干時,拳腳已與當年截然不同。
一個顯著改變是,返鄉回來再度投身農業生產的農民,很可能會以創業者的心態、視角和追求去籌謀未來,進一步成長為善于運用技術、具備管理能力、懂得市場營銷、敢于整合資源的現代農業種養大戶。
對此產生催化作用的是,四川近年在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取得的成效,讓返鄉農民的創業路越來越平坦、越來越廣闊。四川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1萬公里,貧困地區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偏遠山區徹底結束了“溜索時代”。過去阻礙農產品走出深山峽谷的制約性條件,正發生根本性改變。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計返鄉創業農民工達67.6萬人,創辦企業17萬余戶,帶動就業210余萬人,實現總產值近4000億元。
川籍農民工每年在外務工收入超過4000億元,返鄉創業總產值近4000億元,這些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對三農乃至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們喜歡把黨支部比作走在前列、帶動發展的“火車頭”。但是,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農村普遍存在黨員老齡化現象,黨員隊伍發展面臨后繼乏人的難題。如果黨支部和黨員不能發揮戰斗堡壘、模范帶頭作用,鄉村振興的成色和質量將會大打折扣,黨在基層的凝聚力、號召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四川的做法是,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從中物色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和基層干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去年以來,全省各地培養農民工入黨積極分子30578人,發展農民工黨員10498人,全省從優秀農民工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1463名。
勢
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由省內和省外兩個部分構成。許多關注和研究四川農民工的人,特別在意一個時間節點:2012年,省內務工人數總量(1291萬)首次超過省外務工人數總量(1122萬),多出約169萬。
這被稱作四川農民工外出務工路線的“拐點”,在此之前都是以省外輸出為主、省內轉移為輔。到了2018年,四川省內務工人數高出省外近300萬人(省外約1100萬、省外約1400萬)。也就是說,在本省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呈逐年擴大趨勢。
這一現象怎么看?
“拐點”出現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但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2011年四川經濟總量首次邁上2萬億元臺階,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9位,2012年排名升至全國第8位。
四川做大經濟總量蛋糕,與農民工在省內就業呈正相關關系。2018年,四川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大關,按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這一年在省內務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創了歷史新高,而且還有數百萬其他省的農民工來川就業。
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更加充裕的勞動力資源進一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的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實現了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四川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這是四川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機遇,也是廣大農民工投身家鄉發展、改變前途命運的機遇。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對內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對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10+3”農業產業體系以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乃至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完成這些部署,無不需要大師巨匠、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無不需要一大批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因此,千萬級勞動力資源將是四川保持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優勢,也將是實現省委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依托。
服務保障農民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正如省委所強調的,扎實抓好農民工工作,積極引導農民工在新時代建功立業,是踐行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著力重點,對于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好這項工作必須不求一時熱度、多積尺寸之功,人們期待著它實現制度化、常態化、精準化。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速讀:將農民工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的,全國并不多見。四川為啥這樣?我們要從人、村 、勢三個字細談。
□四川在線記者 張守帥
7月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主持召開農民工工作專題會議,強調要堅持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切實提高農民工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精準化水平。
戰略性工程事關長遠發展、能夠奠定未來格局、具有先發引領作用,各地通常會將建設某個重大項目、集聚某個新興產業、發展某塊特殊區域等作為戰略性工程,而將農民工工作上升到戰略高度的,放在全國看,也不多見。
在四川,“農民工”三個字,力重千鈞。
人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川籍農民工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常年有2500萬農民外出務工。形象地說,全國10個農民工中,就有1個會說四川話;全國10個建筑工中,就有1個來自巴蜀大地。
農民進城務工現象,伴隨改革開放涌現,這在四川體現得很充分。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重要講話,那一年,四川外出農民工數量首次超過500萬;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四川農民工數量突破1000萬;到北京奧運會舉辦時,這一數字再翻一番,跳上了2000萬臺階。
數字變動背后,是川籍農民工與全國農民工一道,為國家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付出的辛勞、作出的貢獻。
廣東東莞——世界知名的“制造之都”,其厚街鎮曾有“小金堂”“金堂街”之稱,因為那里是金堂縣農民集中打工的地方。廣安岳池——中國輸變電之鄉,數以十萬計的岳池農民告別故土,在平疇沃野里、崇山峻嶺間安裝架設電力鐵塔,為城市送去光明。
可以說,每一棟摩天大樓的崛起,每一個創紀錄重大工程的誕生,每一件暢銷產品的制造,都與農民工息息相關,都與一代代農民工的“接力跑”密不可分。
但是,盡管農民工是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卻也是個弱勢群體。他們的務工生涯往往存在遭遇身份歧視、被拖欠工資、保障乏力、難以融入城市等困擾,還存在家中父母孩子無力照料的強烈憂愁。
對四川而言,切實解決幫助農民工眼前難題和后顧之憂,是一個關乎2500萬群體的民生,也是一個遠大于2500萬群體的民生。
去年10月,四川黨政代表團前往廣東、浙江考察學習,專門安排了一個特殊環節:在廣州與川籍農民工座談交流,在杭州看望慰問部分川籍農民工代表。
在他省他鄉,省領導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聽鄉音、敘鄉情,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為了這次相聚,省上做了充足準備——此前一段時間,省直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基礎上起草了《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措施》,座談和看望就是再向他們征求意見。
這一舉動,向外界特別是向廣大川籍農民工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四川正把服務保障農民工作為一件大事、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
從最直接的需求抓起。臨近春節,他們最需要一張回家的車票。四川組織了4萬余班次專列專車,為100多萬農民工提供服務,讓家在邊遠山區的他們順利回家過年。回到老家,他們最需要貼心的關懷。四川組織基層干部、工作隊員利用春節走訪看望了1370萬返鄉農民工,一一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為他們排憂解難。
根據印發的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促進返鄉下鄉創業22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四川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為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涵蓋技能培訓、證照辦理、改善居住條件、集中出行保障、子女就學、醫療保險、勞動保護、創業扶持等方方面面。
令人感動的是,2月1日,大年二十七,省委邀請部分農民工代表在成都參加座談,與他們拉家常、談就業、聊發展,聽取他們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建議。隨后,農民工代表與省領導圍坐一起,同吃川味團圓飯,其樂融融。
為實現農民工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在本輪機構改革中,四川已有88個勞務輸出大縣新成立了農民工工作機構,專司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
村
農民外出務工,意味著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
可以作一個簡單計算。四川人口總數為9100萬,目前城鎮化率超過50%,意味著農村人口規模約為4600萬。2500萬農民常年外出務工,說明已有超過半數人脫離了土地,留下的群體以“386199部隊”為主。
站在農業農村發展角度看:一方面,農民外出務工,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統計顯示,2018年東部地區農民工月均收入3955元,年收入4.3萬元。2018年,四川實現勞務總收入4011.8億元。務工收入成為多數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因一人務工而實現全家脫貧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四川4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著50萬個村組,即使每個村組成立一個家庭農場,也要先找出能夠擔綱領銜的50萬優秀農民。
農民出去務工重要,回來建設家鄉也重要,兩者看似悖論,其實統一于農村人才結構在流動中的優化調整。
“農民工讀的是社會大學、實踐大學。”將農民工視為人才,省委、省政府不斷強調這一理念。事實也是如此,走出大山的農民,在經年累月打拼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有的學到一門技能、練就一手絕活,有的從生產線起步晉升為企業管理者,等他們拿到“畢業證”返回家鄉施展才干時,拳腳已與當年截然不同。
一個顯著改變是,返鄉回來再度投身農業生產的農民,很可能會以創業者的心態、視角和追求去籌謀未來,進一步成長為善于運用技術、具備管理能力、懂得市場營銷、敢于整合資源的現代農業種養大戶。
對此產生催化作用的是,四川近年在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取得的成效,讓返鄉農民的創業路越來越平坦、越來越廣闊。四川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1萬公里,貧困地區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偏遠山區徹底結束了“溜索時代”。過去阻礙農產品走出深山峽谷的制約性條件,正發生根本性改變。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計返鄉創業農民工達67.6萬人,創辦企業17萬余戶,帶動就業210余萬人,實現總產值近4000億元。
川籍農民工每年在外務工收入超過4000億元,返鄉創業總產值近4000億元,這些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對三農乃至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們喜歡把黨支部比作走在前列、帶動發展的“火車頭”。但是,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農村普遍存在黨員老齡化現象,黨員隊伍發展面臨后繼乏人的難題。如果黨支部和黨員不能發揮戰斗堡壘、模范帶頭作用,鄉村振興的成色和質量將會大打折扣,黨在基層的凝聚力、號召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四川的做法是,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從中物色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和基層干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去年以來,全省各地培養農民工入黨積極分子30578人,發展農民工黨員10498人,全省從優秀農民工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1463名。
勢
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由省內和省外兩個部分構成。許多關注和研究四川農民工的人,特別在意一個時間節點:2012年,省內務工人數總量(1291萬)首次超過省外務工人數總量(1122萬),多出約169萬。
這被稱作四川農民工外出務工路線的“拐點”,在此之前都是以省外輸出為主、省內轉移為輔。到了2018年,四川省內務工人數高出省外近300萬人(省外約1100萬、省外約1400萬)。也就是說,在本省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呈逐年擴大趨勢。
這一現象怎么看?
“拐點”出現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但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2011年四川經濟總量首次邁上2萬億元臺階,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9位,2012年排名升至全國第8位。
四川做大經濟總量蛋糕,與農民工在省內就業呈正相關關系。2018年,四川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大關,按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這一年在省內務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創了歷史新高,而且還有數百萬其他省的農民工來川就業。
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更加充裕的勞動力資源進一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的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實現了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四川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這是四川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機遇,也是廣大農民工投身家鄉發展、改變前途命運的機遇。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對內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對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10+3”農業產業體系以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乃至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完成這些部署,無不需要大師巨匠、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無不需要一大批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因此,千萬級勞動力資源將是四川保持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優勢,也將是實現省委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依托。
服務保障農民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正如省委所強調的,扎實抓好農民工工作,積極引導農民工在新時代建功立業,是踐行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著力重點,對于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好這項工作必須不求一時熱度、多積尺寸之功,人們期待著它實現制度化、常態化、精準化。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