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公益捐助>>三個切口看四川70年巨變

三個切口看四川70年巨變

發布時間:2019/8/5 10:25:15 瀏覽:472
[摘要]三個切口看四川70年巨變

  本報記者 朱雪黎

  8月4日,成都市錦江區。看到伊朗電影《小鞋子》片中兄妹二人沒錢買鞋,兩人輪流同穿一雙鞋上學,年過八旬的朱繼珍被勾起回憶,“我小時候就這樣,現在的娃娃肯定不敢想。”

  4天前,涼山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村民體驗了一場“黑科技”式應急演練:通過5G+無人機,只用了15分鐘就完成了原本4小時左右的路程,將衛星電話和應急藥品送到村民手中。

  3天前,馬來西亞登嘉樓東海岸專屬經濟開發區。東南亞首座無線開啟橋——登嘉樓開啟橋正式通車交付使用。這只是近年來四川國企建造的數十個海外項目之一。

  數據濃縮故事,記錄歷史。日前,省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相關數據,勾勒出四川70年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規模之變

  GDP從20億元到40000億元 經濟大盤裂變生長

  70年來,全省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發展加速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經濟總量呈現裂變生長之勢。

  “1952年,四川GDP僅24.6億元。”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從新中國成立算起,到2007年全省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四川用了58年的時間。此后,到2011年增加到2萬億元,2015年突破3萬億元,每隔4年就新增1萬億元。去年,全省經濟總量首破4萬億元,只用3年就新增了1萬億元,“按現有增速預測,預計今后3年還可再新增1萬億元。”

  70年來,四川經濟增長呈現增速較快的周期性波動特點。

  省統計局報告顯示,1953年—2018年四川經濟年均增長8.2%,增速比全國快0.1個百分點,從1975年起已連續44年保持增長。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經濟曾連續12年(2002年—2013年)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

  新常態下,四川經濟逐步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增幅有所放緩,但仍保持高于全國、好于預期的平穩較快增長。2013年—2018年經濟年均增長8.4%,增速比全國(7.0%)快1.4個百分點。

  70年來,四川人均GDP也在不斷攀升。1952年,四川人均GDP僅為53元。2018年,這一數字已達48883元。

  格局之變

  開放格局、區域經濟、產業結構日趨協調

  變“蜀道難”為“蜀道通”,新中國成立70年來,深居內陸的四川努力實踐著內通外達、通江達海的夢想。

  鐵路上,2015年,首條出川高鐵——成渝高鐵開通;2017年,西成高鐵開通,北向出川又添新通道;今年6月,成貴鐵路四川段開通,結束川南地區沒有高鐵的歷史;中歐班列(成都)開行1647列,連續3年領跑全國。

  目前全省公路總里程超過3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238公里,均居全國前列;成都雙流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開通國內外航線346條,航線數量、市場活躍度居中西部第一。

  一條條道路,不斷拉近四川與世界的距離,也持續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加快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2018年,四川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9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9.2%。

  向內看,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三二”“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優化轉變。當前,四川經濟增長由工業和服務業共同主導。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

  區域經濟協同推進,競合發展態勢明顯。1978年,全省僅有6市GDP超過10億元。到2018年,全省GDP過千億元市州已達16個。其中,成都GDP首次突破1.5萬億元,綿陽、德陽、宜賓、南充4市GDP超過2000億元。

  民生之變

  “錢袋子”越來越鼓 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安逸

  今年剛滿80歲的瀘州老人朱仕奇,收集整理了一套家庭檔案。

  “我的工資,從每月24元漲到了4545.55元。”“我的飲食,從吃飽飯到美食自由。”“我的穿著,從補巴衣裳到西裝皮衣。”……老人用文字、手繪、照片,記錄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家中發生的每一件大事。

  70年來,四川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2018年,四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2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331元。改革開放初期,這一數字僅為338元和127元。

  “菜籃子”也越來越豐富,人們的關注點早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

  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59.2%降至31.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73.6%降至35.2%,食品消費在支出中占比逐步下降。同時,信息、旅游、娛樂等滿足精神需求的消費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旅游業也迎來飛速發展。2018年,四川接待國內游客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0012.7億元,成為萬億集群產業。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甘孜、阿壩、涼山三個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四川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625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7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6%下降到1.1%,“今年底所有藏區貧困縣將全部摘帽,明年彝區所有貧困縣將全部摘帽。”

  發展能級

  全國排位穩步提升

  2010年上升至全國第八位

  2015年排名全國第六位,且一路保持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GDP年均增速)

  1953-2018年

  四川GDP年均增長8.2%

  增速比全國快0.1個百分點

  從1975年起已連續44年保持增長

  分階段看

  1953-1978年

  四川GDP年均增速5.2%

  1979-2018年

  四川GDP年均增長10.2%

  比全國(9.4%)快0.8個百分點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978年,不足40億元

  1989年,超過百億元

  2008年,超過千億元

  2018年達到3910.9億元

  比1978年增長104倍

  四川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從1978年的35.7億元

  提高到2018年的9718.3億元

  增長270倍

結構變化

  區域經濟協同推進

  市州

  1978年

  全省GDP超10億元市州僅6個

  分別為成都、德陽、綿陽、南充、達州和宜賓

  2018年

  GDP過千億元市州已達16個

  其中,成都GDP首次突破1.5萬億元

  綿陽、德陽、宜賓、南充4市

  GDP超過2000億元

  五大經濟區

  2018年

  成都平原經濟區GDP25665.6億元

  總量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是2005年的5.8倍

  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GDP

  分別為6539.8億元和6394.2億元

  分別是2005年的5.5倍和5.4倍

  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GDP

  分別是2005年的4.9倍和4.7倍

  縣域經濟

  2018年“百億縣”

  GDP過百億縣(市、區)達118個

  占全省183個縣(市、區)的比重達64.5%

  2018年“千億縣”

  GDP超千億縣(市、區)增至6個

  分別為龍泉驛區、雙流區、金牛區、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

  居民收入

  2018年

  四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216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331元

  分別是解放初期的255倍和239倍

  分別是1978年的97.3倍和近100倍

  (1978年,四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27元)

  三駕馬車

  投資

  1952年

  四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僅為1.3億元

  占GDP總量的5.3%

  2018年

  全省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占GDP總量的69%

  消費

  1981年四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19.1億元

  2013年四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萬億元大關

  2018年達到18254.5億元

  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

  2018年全省限上企業

  (限額以上貿易企業)

  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達到801.1億元

  開放

  外貿

  2018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899.4億美元

  比1978年增長2210.4倍

  其中,出口額504.0億美元增長2644.6倍

  進口額395.4億美元增長1827.8倍

  外商投資

  2018年

  全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89.64億美元

  比1985年增加了3356.2倍

  1986-2018年年均增長27.9%

  落戶世界500強企業347家

  開放陣地

  全省建設自貿試驗區1個

  綜合保稅區2個

  出口加工區1個

  保稅物流中心(B型)5個

  開放口岸4個(含臨時口岸)

  雙流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

  開通國內外航線346條

  航線數量、市場活躍度居中西部第一

  中歐班列(成都)開行1647列

  連續3年領跑全國

  社會民生

  教育事業高速發展

  2018年

  “普九”人口覆蓋率已達99%以上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均大幅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1962年-2018年

  文盲率從46.7%下降至6.1%

  下降40.6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2018年全省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達720億元

  是1996年的24.4倍

  年均增長16.4%

  投入總量保持西部第一

  投入強度(研究與發展經費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達到1.77%提高0.86個百分點

  文化底蘊不斷增厚

  截至2018年末

  全省有博物館252個

  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3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

  藝術表演場所44個

  公共圖書館204個

  文化館207個

  美術館41個

  本報記者朱雪黎整理

  數據來源省統計局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