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的府河攝影公園。 本報記者 劉 暢攝
建設高品質生活社區,四川成都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創新黨委領導城市工作的體制機制,市縣兩級黨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發揮牽頭抓總、集成整合作用。如今社區發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機制日趨完善、實踐探索推陳出新。
在四川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占地117畝的府河攝影公園里,孩子們三五成群歡快地做著游戲,1.5公里長的綠道上,結隊而來的跑者在暖陽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過去,這里環境嘈雜、交通擁堵、人員復雜,為社區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在投資4000多萬元改造后,綠道繞著小區建,新橋環境大改變。依托獨有的文化資源和生態本底,我們還建起了府河攝影公園,大力發展攝影產業。”談起這一變化,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工作委員會書記馮貴銀表示,環境變美了,服務跟上了,通過共建共治,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提高了。
在成都,處處能見到這樣和諧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社區。隨著城市規模快速增長,成都的實際管理人口已近2200萬,全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過50萬,社會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為了主動適應城市化進程和市民需求的變化,2017年9月,成都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設立了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首次明確以一個黨委部門專責統攬做好此項工作。經過兩年多努力,社區發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機制日趨完善、實踐探索推陳出新,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已逐步成為成都居民的共同認知。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占地285畝的成都市新都區正因社區常住人口4149人,十分繁華,但流動商販經營無序、私搭亂建現象頻發曾讓正因社區黨支部書記魏永翠感到很頭疼。
“2017年12月份,我們正式開始打圍拆除工作,半年多時間拆除了1.4萬多平方米違章建筑,徹底翻新了老化的基礎設施,規范了商戶經營,消除了治安消防隱患。隨后,路面整治、外立面改造工作齊頭并進。”魏永翠告訴記者。
“社區改造涉及人數眾多,要平衡各方利益。在準備階段,大會小會沒少開,走街串巷一戶也沒落下。把道理講通了,工作就好做了。”魏永翠說,讓人暖心的是,不僅社區居民十分配合,有不少商家甚至愿意承擔停業的損失支持改造。
如今的正因社區,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管網全面換新,街道店招統一了尺寸,但商家可以根據店面特色自行設計,呈現了很多好創意。
通過實施老舊城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區創建、社區服務提升、平安社區創建“五大行動”,成都已累計完成老舊城區改造項目697個、“兩拆一增”項目2687個,整治背街小巷1979條,讓市民從身邊點滴變化中感知社區治理的成果。
為了提升社區新氣質,成都還深化社區全域景觀化創建,社區將美學藝術植入社區營造之中,為增強城市美學運用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新橋社區真的很‘潮’,攝影是一張聚民心、聚人氣的名片。”跟隨馮貴銀的腳步,記者走進了新橋社區委員會。進門右側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引人關注。馮貴銀說,這些作品都是來自社區居民,有不少還獲得了國際、國內攝影獎。人們熱愛攝影、學習攝影,紛紛加入了社區的攝影俱樂部。
在府河攝影公園另一端,是成都當代影像館。館內擁有專業展廳、學術報告廳、圖書館和多個公共教育空間。對攝影愛好者而言,這是一個展示交流的學習平臺,對社區居民而言,在家門口就能鑒賞世界攝影大師的作品,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一個又一個綠道環繞的社區逐漸成形。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厚植公園城市底色,今年年初,成都還啟動了園林綠化建設行動,計劃打造35個“公園城市示范街區”,每個區將新增區域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城市示范街區”兩個。
優化社區治理模式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普通人“獲得感”的重要來源。成都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構建起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社區發展的格局。
“我是金府路917號中加水岸小區商鋪業主,既在這里開診所也居住在這里。為了辦居住證,我跑過房管局、信訪局,最終因為生意太忙就擱置了。”近日,新橋社區居民劉均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內的群眾工作之家,代理員詳細登記了他的情況并逐級反映,最終經過所在地戶籍民警幫忙,劉均補齊了相關手續,僅一周就拿到了居住證。
不僅在新橋社區,金牛區通過創新基層黨建體系,促進各領域、各層次黨建互聯互動,該區已有160余個黨組織、3400余名黨員為不同社區提供優質服務。目前,在成都市范圍內,共有13萬名黨員下沉社區提供服務,帶動9.6萬名議事會成員參與社區事務決策。
在成都的各個社區,甚至小區,都能找到基層黨組織的身影。更多創新的社區治理模式則將服務推向更深層。其中,位于成都高新區永安社區的藍光御府花都小區就通過“三聯三共”模式理順了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權責關系,變院區“管理”為院區“治理”。
成都高新區永安社區黨委書記冷文向記者介紹,每月15日和30日是小區舉行定期碰頭會的日子。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人員采取交叉任職的方式,建立起日常事務、重大事項、突發事件協商合作機制,常常一個會議就能讓三方的問題得到解決。
共治共享共同發展
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受益是社區治理的出發點之一。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路社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讓共治共享在“云端”成為現實。
記者在致強路社區“濱海家園2.0”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上看到,這里設置了信息上報、社區咨詢、項目公示、院落基金等多項自助服務功能,由院落自治小組成員、樓棟長、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負責人輪流值守。
“我們傳統的居民議事是采用一周一會的方式展開,現在人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實時反映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系統上線以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率較前一年提高了50%左右。”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鄉告訴記者。
提到居民反映需求的有效載體,就不得不提“天府市民云”APP,這個APP是成都市提升社區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的平臺。該平臺上線一年多來,共采集到有參考意義的問題建議2萬余條,平臺每季度會對市民反映的問題客觀分析并向各相關單位反饋,為補齊城市服務短板提供科學依據。
把政務服務柜臺、公共服務窗口搬到了市民指尖上,讓市民辦事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越來越多市級部門(單位)站在服務對象視角思考問題和謀劃工作,從不理解、不支持轉變為主動對接、改進服務。這是“天府市民云”的優勢所在,更是成都深入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加快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一個縮影。
經過系統梳理后不難發現,成都的社區治理首先有著完善的頂層設計。通過創新黨委領導城市工作的體制機制,成都市縣兩級黨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發揮牽頭抓總、集成整合作用,把分散在20多個黨政部門的職能、資源、政策、項目、服務等統籌起來,實現精準化發力。其次,治理模式有章法。成都編制了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治理工作條例,制定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配套出臺涉及街道(鄉鎮)職能轉變、社區工作者規范化管理、社區營造等6個重點領域改革的文件和涉及物業服務管理、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等15個指導性實施細則,形成了系統完備、相互協調、有序銜接的制度設計。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圖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的府河攝影公園。 本報記者 劉 暢攝
建設高品質生活社區,四川成都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創新黨委領導城市工作的體制機制,市縣兩級黨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發揮牽頭抓總、集成整合作用。如今社區發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機制日趨完善、實踐探索推陳出新。
在四川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占地117畝的府河攝影公園里,孩子們三五成群歡快地做著游戲,1.5公里長的綠道上,結隊而來的跑者在暖陽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過去,這里環境嘈雜、交通擁堵、人員復雜,為社區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在投資4000多萬元改造后,綠道繞著小區建,新橋環境大改變。依托獨有的文化資源和生態本底,我們還建起了府河攝影公園,大力發展攝影產業。”談起這一變化,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工作委員會書記馮貴銀表示,環境變美了,服務跟上了,通過共建共治,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提高了。
在成都,處處能見到這樣和諧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社區。隨著城市規模快速增長,成都的實際管理人口已近2200萬,全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過50萬,社會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為了主動適應城市化進程和市民需求的變化,2017年9月,成都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設立了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首次明確以一個黨委部門專責統攬做好此項工作。經過兩年多努力,社區發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機制日趨完善、實踐探索推陳出新,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已逐步成為成都居民的共同認知。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占地285畝的成都市新都區正因社區常住人口4149人,十分繁華,但流動商販經營無序、私搭亂建現象頻發曾讓正因社區黨支部書記魏永翠感到很頭疼。
“2017年12月份,我們正式開始打圍拆除工作,半年多時間拆除了1.4萬多平方米違章建筑,徹底翻新了老化的基礎設施,規范了商戶經營,消除了治安消防隱患。隨后,路面整治、外立面改造工作齊頭并進。”魏永翠告訴記者。
“社區改造涉及人數眾多,要平衡各方利益。在準備階段,大會小會沒少開,走街串巷一戶也沒落下。把道理講通了,工作就好做了。”魏永翠說,讓人暖心的是,不僅社區居民十分配合,有不少商家甚至愿意承擔停業的損失支持改造。
如今的正因社區,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管網全面換新,街道店招統一了尺寸,但商家可以根據店面特色自行設計,呈現了很多好創意。
通過實施老舊城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區創建、社區服務提升、平安社區創建“五大行動”,成都已累計完成老舊城區改造項目697個、“兩拆一增”項目2687個,整治背街小巷1979條,讓市民從身邊點滴變化中感知社區治理的成果。
為了提升社區新氣質,成都還深化社區全域景觀化創建,社區將美學藝術植入社區營造之中,為增強城市美學運用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新橋社區真的很‘潮’,攝影是一張聚民心、聚人氣的名片。”跟隨馮貴銀的腳步,記者走進了新橋社區委員會。進門右側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引人關注。馮貴銀說,這些作品都是來自社區居民,有不少還獲得了國際、國內攝影獎。人們熱愛攝影、學習攝影,紛紛加入了社區的攝影俱樂部。
在府河攝影公園另一端,是成都當代影像館。館內擁有專業展廳、學術報告廳、圖書館和多個公共教育空間。對攝影愛好者而言,這是一個展示交流的學習平臺,對社區居民而言,在家門口就能鑒賞世界攝影大師的作品,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一個又一個綠道環繞的社區逐漸成形。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厚植公園城市底色,今年年初,成都還啟動了園林綠化建設行動,計劃打造35個“公園城市示范街區”,每個區將新增區域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城市示范街區”兩個。
優化社區治理模式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普通人“獲得感”的重要來源。成都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構建起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社區發展的格局。
“我是金府路917號中加水岸小區商鋪業主,既在這里開診所也居住在這里。為了辦居住證,我跑過房管局、信訪局,最終因為生意太忙就擱置了。”近日,新橋社區居民劉均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內的群眾工作之家,代理員詳細登記了他的情況并逐級反映,最終經過所在地戶籍民警幫忙,劉均補齊了相關手續,僅一周就拿到了居住證。
不僅在新橋社區,金牛區通過創新基層黨建體系,促進各領域、各層次黨建互聯互動,該區已有160余個黨組織、3400余名黨員為不同社區提供優質服務。目前,在成都市范圍內,共有13萬名黨員下沉社區提供服務,帶動9.6萬名議事會成員參與社區事務決策。
在成都的各個社區,甚至小區,都能找到基層黨組織的身影。更多創新的社區治理模式則將服務推向更深層。其中,位于成都高新區永安社區的藍光御府花都小區就通過“三聯三共”模式理順了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權責關系,變院區“管理”為院區“治理”。
成都高新區永安社區黨委書記冷文向記者介紹,每月15日和30日是小區舉行定期碰頭會的日子。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人員采取交叉任職的方式,建立起日常事務、重大事項、突發事件協商合作機制,常常一個會議就能讓三方的問題得到解決。
共治共享共同發展
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受益是社區治理的出發點之一。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路社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讓共治共享在“云端”成為現實。
記者在致強路社區“濱海家園2.0”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上看到,這里設置了信息上報、社區咨詢、項目公示、院落基金等多項自助服務功能,由院落自治小組成員、樓棟長、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負責人輪流值守。
“我們傳統的居民議事是采用一周一會的方式展開,現在人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實時反映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系統上線以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率較前一年提高了50%左右。”成華區青龍街道致強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鄉告訴記者。
提到居民反映需求的有效載體,就不得不提“天府市民云”APP,這個APP是成都市提升社區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的平臺。該平臺上線一年多來,共采集到有參考意義的問題建議2萬余條,平臺每季度會對市民反映的問題客觀分析并向各相關單位反饋,為補齊城市服務短板提供科學依據。
把政務服務柜臺、公共服務窗口搬到了市民指尖上,讓市民辦事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越來越多市級部門(單位)站在服務對象視角思考問題和謀劃工作,從不理解、不支持轉變為主動對接、改進服務。這是“天府市民云”的優勢所在,更是成都深入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加快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一個縮影。
經過系統梳理后不難發現,成都的社區治理首先有著完善的頂層設計。通過創新黨委領導城市工作的體制機制,成都市縣兩級黨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發揮牽頭抓總、集成整合作用,把分散在20多個黨政部門的職能、資源、政策、項目、服務等統籌起來,實現精準化發力。其次,治理模式有章法。成都編制了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治理工作條例,制定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配套出臺涉及街道(鄉鎮)職能轉變、社區工作者規范化管理、社區營造等6個重點領域改革的文件和涉及物業服務管理、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等15個指導性實施細則,形成了系統完備、相互協調、有序銜接的制度設計。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