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大力探索產業新路,確保農民穩定增收。6月28日,當地扶貧干部與群眾端著剛剛采摘的蜂糖李,喜慶新生活。 本報記者 李向雨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巴蜀大地上,一個個有溫度、有力量的奮斗故事在蓬勃生長。行走,最真切地記錄變化。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深入我省8市采訪。
即日起,四川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現場、社區鄉鎮,去采擷那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去體驗和感知四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請垂注。
一路走,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
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家庭的“小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跡之后,全面小康,勝利在即
6月11日至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走進四川
本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我省8市,用文字和畫面,記錄身邊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
行進8市記錄奔康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帶動村民奔康的種植大戶、熱心鄰里事務的調解員、為社區默默奉獻的志愿者……6月28日,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舉辦慶“七一”表彰活動,為村里優秀黨員頒獎。據了解,果園村已連續10年開展此項活動。
日前,由中宣部統一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第一站來到果園村。該村堅持“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全村葡萄產業產值已過億元,村民過上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此次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中,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電總臺等20余家中央、省直媒體的記者相繼在四川8個市、32個點位進行采訪報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記者們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社會民生、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分別沿“眉山、資陽、德陽、成都”“遂寧、廣安、南充、巴中”兩條線路行進記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個個小康故事生動鮮活。在眉山市果園村,果園里的葡萄改變了貧困戶劉霞的生活, 曾經自卑的她當起了老板,家庭年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脫貧奔康;在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資陽片區,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產業孵化中心已具雛形,附近的成資大道已鋪平路基,村民享受著同城化帶來的便利生活;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新農人返鄉創業開辦鄉村“咖啡店”,昔日的貧困村變為“網紅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既是城市天然綠色屏障,又成為村民致富奔康的新引擎;遂寧市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老城市民過上了“路平、水通、燈亮、景美”的新生活;廣安采取政府回購模式,將小區內的民辦幼兒園變為公辦幼兒園,緩解了市內東南片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問題;在南充市閬中市王家嘴社區,殘疾人手工藝品編織基地讓身有殘疾的劉洪找到自身價值,一針一線織出幸福生活;在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曾經的貧困村面貌大變,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參與采訪的記者表示,作為記錄者,展現每一個追夢者的精神、講好每一個奔康故事是此行最大的責任和收獲。“我在成都東部新區采訪了幾位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成都‘東進’給城市、鄉村、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對成都城市發展深有感觸。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則把目光聚焦在鄉村振興上,“高槐村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讓鄉村呈現全新的風貌和活力。”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