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公益捐助>>涼山:“世界第一高墩”背后的智慧大腦

涼山:“世界第一高墩”背后的智慧大腦

發布時間:2020/7/21 9:20:52 瀏覽:471
[摘要]涼山:“世界第一高墩”背后的智慧大腦
           

云端里的金陽河特大橋。本報記者 何海洋 攝(視覺四川資料圖片)

“世界第一高墩”

金陽河特大橋6號主墩高達196米,比此前連續剛構世界第一高墩雅西高速臘八斤大橋最高墩高13.5米

揭秘“黑科技”

大橋所用的混凝土最大強度是一般房建所用混凝土強度的3倍,為確保在泵送中不堵管、多次加壓后性能不衰減,大師工作室人員與設計、施工單位反復試驗研究,成功把混凝土“送”上相當于65層樓高的墩頂

揭秘

6月23日,位于涼山境內的金陽河特大橋高達196米的6號主墩封頂,刷新同類型橋梁世界紀錄。

鎂光燈聚焦“世界第一高墩”,卻少有人知道,有一支科研小分隊在全程跟蹤服務,模擬并突破建設中的難點。這支小分隊來自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四川交職院”)“牟廷敏大師工作室”。這樣的“大師工作室”,在四川交職院還有好幾個。

□本報記者 王眉靈

A

為施工難題把脈

研究應用性施工,讓設計藍圖變為現實

7月16日,記者走進“牟廷敏大師工作室”辦公室時,趙藝程、李勝兩位老師正在做“山區組合高墩橋梁混凝土泵送與橋梁安裝工藝技術研究”課題的梳理和分析。2018年金陽河特大橋開建,這一課題隨之啟動。

四川省公路設計院總工程師牟廷敏是我國鋼管混凝土橋梁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2016年“牟廷敏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趙藝程、李勝“加盟”。

金陽縣城依山而建,地質災害較多,當地政府決定在縣城對岸建新區,一座連接兩岸的大橋成為必需。這座金陽河特大橋建于“V”字形的深切河谷之上,綜合考慮地質環境、建設費用、維護成本,決定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形式的組合高墩。同類型的橋墩此前曾用于雅西高速甘海子大橋,而金陽河特大橋的主墩還要高13.5米,達到了196米。

趙藝程介紹,一大挑戰是如何把混凝土“送”上墩頂。傳統的吊籃工藝速度慢、安全風險大,泵送是最好的選擇,要把混凝土送到196米的高度至少需要二次加壓。金陽河特大橋所用的混凝土最大強度是一般房建所用混凝土強度的3倍,黏性極強,如何確保在泵送中不堵管、多次加壓后性能不衰減,也是需重點研究的問題。大師工作室人員與設計、施工單位一起確定泵送方案,反復試驗研究。2019年橋墩開始混凝土泵送施工,趙藝程等人住在施工現場,全程參與解決具體的施工難題。

現在,金陽河特大橋最高的主墩成功封頂,課題研究接近尾聲。類似的科研項目,由“牟廷敏大師工作室”主持或參研的已有10余項。“我們的科研目的,就是研究應用性施工,讓設計藍圖變為現實。”趙藝程說。

B

課程在工地上

讓教學為行業發展服務,培養高技能人才

“牟廷敏大師工作室”墻上掛著一本“教學記錄”,記錄著“匍匐班”學生的每周上課情況。“匍匐班”從四川交職院學生里選拔優秀學子,授課老師是大師工作室成員。“我們的課堂通常不在學校里,而在工地上。”李勝說。

作為領軍人物,牟廷敏牽頭的設計項目多有突破性、創新性意義,設計理念能否實現,施工是重要的環節。李勝說,區別于一般高校的基礎性科研,工作室立足于四川交通建設需求,聚焦鋼管混凝土橋梁領域,依托工程項目開展應用性科研。到項目現場,成為大師工作室老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方式。

讓教學為行業發展服務,四川交職院2014年成立的陳斌“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就開始了相應探索。陳斌是四川省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規劃科學研究院院長、全國交通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名師工作室有成員25人,專業涵蓋了交通運輸、車輛工程、交通安全等多個學科方向。

陳斌名師工作室老師周旭告訴記者,工作室的工作重點不是教學而是科研。他們利用綜合實訓基地針對具體項目、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比如,針對納黔、雅西、雅康、汶馬高速公路超長下坡、隧道群路段,制定了“分道、分車限速,分段、分時管控等”策略,為國內超長縱坡高速公路安全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反過來又體現在教研上,促進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C

面向未來布局

設置相關專業,構建智能制造協同平臺

來到“楊征勛綠色材料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楊征勛正和一位慕名而來的朋友商談試驗項目。“我們項目的建筑垃圾處理站很可能在達州建成!”他興奮地說。

楊征勛是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2018年以他命名的大師工作室成立,并承擔了一個與路面材料有關的科研項目——“關于高性能無機聚合物復合專用工程膠凝材料在西南地區道路水穩層與面層的研究與應用”,名字又長又難懂。楊征勛深入淺出講解:公路路面鋪筑水泥污染大,每生產一噸水泥就會排放一噸二氧化碳。他研發新的膠凝材料來替代水泥,以建筑垃圾、礦渣、工業代謝物、隧道洞渣等為原料,可就地取材,是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綠色材料。

“這個研究主要致力于應用。”楊征勛說,膠凝材料的核心技術已掌握,在新疆等地已成功應用,但西南地區的土質與北方不同,沒法直接生產成混凝土,需改良配方。他正在多方尋地,希望能建一處建筑垃圾處理站開展研究,應用不同類型的建筑垃圾,做成不同的膠凝材料。“西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多,這種綠色材料的應用市場很廣泛。”此前在鹽源縣狐貍洞路段示范工程進行了應用,直接用挖方土加上研發的材料,現場就地生產出了水泥穩定基層,建設成本節省一半。

此外,今年1月,以“羽毛球機器人”主研人駱德淵命名的智能制造大師工作室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郝世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其目標很明確:服務企業人才需求,助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一口氣開設兩個大師工作室,四川交職院機電工程系主任徐生明直言:“生產車間、建設工地的轉型升級,倒逼著我們教育升級。學院將和大師工作室一起構建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平臺。”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