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王成棟 史曉露
稻谷1000斤,小龍蝦300斤!8月15日,剛拿到測產報告,內江隆昌市響石鎮隆龍稻蝦專合社理事長劉小龍就測出大春畝產值:1.5萬元。響石鎮周邊,14萬畝稻漁現代農業園不僅穩住了糧食產量,還提供了全川五分之一的小龍蝦。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8年以來,面對中央給出的“三農”考卷,四川奮力求解,以現代農業園區這個“樣板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不斷筑牢推動鄉村振興再出發的前行基石。
布局:與鄉村振興、“10+3”等規劃銜接,勾勒園區四級梯次推進體系
200萬畝!3年前,回鄉創業的南充人趙大海被全市“超前”的晚熟柑橘產業規劃驚呆了。然而,伴隨著園區項目不斷落地,如今南充的晚熟柑橘種植面積已突破70萬畝,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確立構建川糧油、川豬等10大優勢特色產業和現代種業等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的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隨后出臺的建設意見中,核心載體鎖定現代農業園區。
從省級層面開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與農業農村發展、鄉村振興、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破題,從優化發展格局開始。打造以國家級園區為龍頭,省級園區為骨干,市、縣級園區為基礎的梯次推進體系被擺在突出位置:立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創建國家級園區;對照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布局省級園區;依據縣域特色,努力實現“一鄉一園”。全省21個市州、159個涉農縣(市、區)本級園區建設推進方案全部敲定。
“指向標”注明建設路徑。2018年,省級出臺現代農業園區認定評分標準,劍指各級別園區基地建設、裝備應用、加工布局、業態融合、品牌打造、科技支撐、組織形式七大方面,細化子項評分規則。
“指揮棒”壓實主體責任。去年,“省領導分產業推進、市州抓縣、縣管園”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機制全面確立,園區定位、主導產業、建設目標和推進主體逐個明晰。隨后,省級層面印發考評激勵方案,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建設考核內容、考核對象、獎懲措施。今年3月,首批35個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名單出爐,總計給予5億元財政資金獎補。今后,這樣的“評優”將會制度化。
改革:念好“六字經”,激活“錢、地、人”為三農注入新活力
“品質就是生命線!”8月10日,因為部分園區將未成熟的石榴擺上柜臺,一向好脾氣的涼山州會理縣商務經濟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長王銀國當眾發了火。
王銀國的發火,是四川推進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種出高質量“川字號”農產品,更要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這是農業園區建設的方向。
補短板被放在突出位置。連續五年,四川持續向園區傾斜土地整理、農田水利等建設項目資金。同時,圍繞主導產業,不斷推動產業項目、融資途徑、科技支撐體系和政策要素向園區聚集,實現種養、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全配套。去年底,省級園區高標準農田占比超過70%,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嚴把關守底線走向制度化。鎖定農產品和投入品“從田間到舌尖”全程可控可追溯,2015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啟動“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2017年,園區率先建立生產檔案制度、產地準出制度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去年底,省級園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85%,農產品質量態勢穩中向好。
一手壓實,一手放活。在四川,激活“人地錢”、澎湃新動能始終是園區創建的核心命題之一。
破冰靠改革。大面積推廣“大園區+小業主+農戶”等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激發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投入熱情。2017年-2020年,省市縣三級財政投入園區建設資金約48億元,同期社會資本投入接近120億元。
作為改革“實驗田”,園區啟動農業產業貸款風險評估制度、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兩項試點。迄今,累計推出涉農險種62個、承保金額160多億元,不斷破解涉農小微企業和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穩產:穩住“三農”基本盤,在“大考”中穩住“糧袋子”“菜籃子”
“保供沒問題!”從去年冬天到今年初秋,這句話一直掛在成都彭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廖德才的嘴邊。
作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菜籃子”,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等多重考驗下,彭州蔬菜供應始終“不斷檔”。底氣,來自以天府菜都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導的彭州市蔬菜種植基地。
“穩中有增”,是今年以來四川農業關鍵詞。上半年,全省小春糧食總產量426.3萬噸,同比增長0.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3.8%;豬牛羊家禽魚等肉類產量居全國第一,川內重要農產品供給保持穩定。
“米袋子”“菜籃子”為何牢靠?一組數據或許能夠回答。對比2017年,全省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948個,增加近兩倍;國家級園區由3個增至11個。截至目前,園區覆蓋基地面積已達1386萬畝,基本涵蓋全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主產區。
有規模,也有產量。園區內共有規模養殖場9515個,常年存欄畜禽3359萬頭(只)。上半年,園區內重要農產品產量比3年前翻兩番。
穩產保供之外,現代農業園區正在蜀中大地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源”,為提升農村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注入“催化劑”,成為驅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增長點”。5年來,四川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成效足以印證:
——示范帶動上,去年底,園區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突破2.9萬家,帶動農業綜合產值達3023億元。
——促農增收上,879萬農村人口實現入園就業、參與產業發展,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3.7%。
——加工配套上,到今年上半年,引來1908家龍頭企業落戶,園區內農產品初加工率達75%,高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園區引領,四川農業農村正加速駛向現代化發展新未來。
來源:川報觀察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川報觀察記者 王成棟 史曉露
稻谷1000斤,小龍蝦300斤!8月15日,剛拿到測產報告,內江隆昌市響石鎮隆龍稻蝦專合社理事長劉小龍就測出大春畝產值:1.5萬元。響石鎮周邊,14萬畝稻漁現代農業園不僅穩住了糧食產量,還提供了全川五分之一的小龍蝦。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8年以來,面對中央給出的“三農”考卷,四川奮力求解,以現代農業園區這個“樣板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不斷筑牢推動鄉村振興再出發的前行基石。
布局:與鄉村振興、“10+3”等規劃銜接,勾勒園區四級梯次推進體系
200萬畝!3年前,回鄉創業的南充人趙大海被全市“超前”的晚熟柑橘產業規劃驚呆了。然而,伴隨著園區項目不斷落地,如今南充的晚熟柑橘種植面積已突破70萬畝,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確立構建川糧油、川豬等10大優勢特色產業和現代種業等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的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隨后出臺的建設意見中,核心載體鎖定現代農業園區。
從省級層面開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與農業農村發展、鄉村振興、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破題,從優化發展格局開始。打造以國家級園區為龍頭,省級園區為骨干,市、縣級園區為基礎的梯次推進體系被擺在突出位置:立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創建國家級園區;對照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布局省級園區;依據縣域特色,努力實現“一鄉一園”。全省21個市州、159個涉農縣(市、區)本級園區建設推進方案全部敲定。
“指向標”注明建設路徑。2018年,省級出臺現代農業園區認定評分標準,劍指各級別園區基地建設、裝備應用、加工布局、業態融合、品牌打造、科技支撐、組織形式七大方面,細化子項評分規則。
“指揮棒”壓實主體責任。去年,“省領導分產業推進、市州抓縣、縣管園”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機制全面確立,園區定位、主導產業、建設目標和推進主體逐個明晰。隨后,省級層面印發考評激勵方案,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建設考核內容、考核對象、獎懲措施。今年3月,首批35個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名單出爐,總計給予5億元財政資金獎補。今后,這樣的“評優”將會制度化。
改革:念好“六字經”,激活“錢、地、人”為三農注入新活力
“品質就是生命線!”8月10日,因為部分園區將未成熟的石榴擺上柜臺,一向好脾氣的涼山州會理縣商務經濟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長王銀國當眾發了火。
王銀國的發火,是四川推進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種出高質量“川字號”農產品,更要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這是農業園區建設的方向。
補短板被放在突出位置。連續五年,四川持續向園區傾斜土地整理、農田水利等建設項目資金。同時,圍繞主導產業,不斷推動產業項目、融資途徑、科技支撐體系和政策要素向園區聚集,實現種養、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全配套。去年底,省級園區高標準農田占比超過70%,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嚴把關守底線走向制度化。鎖定農產品和投入品“從田間到舌尖”全程可控可追溯,2015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啟動“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2017年,園區率先建立生產檔案制度、產地準出制度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去年底,省級園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85%,農產品質量態勢穩中向好。
一手壓實,一手放活。在四川,激活“人地錢”、澎湃新動能始終是園區創建的核心命題之一。
破冰靠改革。大面積推廣“大園區+小業主+農戶”等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激發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投入熱情。2017年-2020年,省市縣三級財政投入園區建設資金約48億元,同期社會資本投入接近120億元。
作為改革“實驗田”,園區啟動農業產業貸款風險評估制度、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兩項試點。迄今,累計推出涉農險種62個、承保金額160多億元,不斷破解涉農小微企業和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穩產:穩住“三農”基本盤,在“大考”中穩住“糧袋子”“菜籃子”
“保供沒問題!”從去年冬天到今年初秋,這句話一直掛在成都彭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廖德才的嘴邊。
作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菜籃子”,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等多重考驗下,彭州蔬菜供應始終“不斷檔”。底氣,來自以天府菜都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導的彭州市蔬菜種植基地。
“穩中有增”,是今年以來四川農業關鍵詞。上半年,全省小春糧食總產量426.3萬噸,同比增長0.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3.8%;豬牛羊家禽魚等肉類產量居全國第一,川內重要農產品供給保持穩定。
“米袋子”“菜籃子”為何牢靠?一組數據或許能夠回答。對比2017年,全省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948個,增加近兩倍;國家級園區由3個增至11個。截至目前,園區覆蓋基地面積已達1386萬畝,基本涵蓋全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主產區。
有規模,也有產量。園區內共有規模養殖場9515個,常年存欄畜禽3359萬頭(只)。上半年,園區內重要農產品產量比3年前翻兩番。
穩產保供之外,現代農業園區正在蜀中大地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源”,為提升農村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注入“催化劑”,成為驅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增長點”。5年來,四川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成效足以印證:
——示范帶動上,去年底,園區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突破2.9萬家,帶動農業綜合產值達3023億元。
——促農增收上,879萬農村人口實現入園就業、參與產業發展,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3.7%。
——加工配套上,到今年上半年,引來1908家龍頭企業落戶,園區內農產品初加工率達75%,高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園區引領,四川農業農村正加速駛向現代化發展新未來。
來源:川報觀察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