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時政要聞>>昭覺呷姑洛吉村上了央視新聞聯播

昭覺呷姑洛吉村上了央視新聞聯播

發布時間:2016/1/17 11:55:02 瀏覽:1038
[摘要] 1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治國理政新實踐專欄?脫貧軍令狀系列報道播出的《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用6分鐘的時間報道了我州昭覺縣塘且鄉呷姑洛吉村基層干部為了當地彝族群眾脫貧所做出的探索與努力。
     據涼山新聞網消息  1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治國理政新實踐專欄•脫貧軍令狀系列報道播出的《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用6分鐘的時間報道了我州昭覺縣塘且鄉呷姑洛吉村基層干部為了當地彝族群眾脫貧所做出的探索與努力。
 
  央視記者這樣寫道:昭覺縣是彝族聚居區,新中國成立以后,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彝族群眾從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里海拔高、路途遠、不通公路、土地貧瘠、信息閉塞、語言不通……幾乎匯集了所有的致貧因素,根據四川省人均年純收入低于2736元的貧困標準,全縣目前還有貧困人口46467人。習總書記2015年在云南和獨龍族群眾代表談心時曾經指出,“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實現小康。”那么昭覺縣的彝族群眾要怎樣實現脫貧呢?央視記者們來到昭覺縣塘且鄉呷姑洛吉村進行調查,為了帶領那里的群眾脫貧,基層干部都在做著哪些努力?
 
  塘且鄉呷姑洛吉村是大涼山腹地昭覺縣典型的高寒山區,目前沒有通路,進出村的物資要靠馬馱,一趟就要翻過三座大山,走三個小時。這里124戶村民有42戶貧困戶,縣委宣傳部記者戴自弦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如何才能讓當地群眾脫貧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經過調查,戴自弦把帶領當地群眾脫貧工作的第一步放在了改變觀念和發展養殖上。戴自弦告訴央視記者,“老百姓把豬牛羊都賣光了,連種都不留,純粹就是屬于殺雞取卵。如果養殖搞不起來的話,生活怎么改變?”
 
  摸準了問題所在,改變還要一步步來,這回,戴自弦把突破口選在了彝族群眾喜歡吃的坨坨肉上。為此戴自弦請來家庭廚師,為老鄉們示范最簡單的回鍋肉炒作技巧,用兩塊坨坨肉炒出來的回鍋肉就夠一家人吃一頓了。坨坨肉改為回鍋肉,既美味又節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觀念,思想觀念也就跟著慢慢轉變了。趁熱打鐵,戴自弦在現場為彝族鄉親講起了大道理。
 
  要想有得吃,先得學會養。為了讓更多的村民發展養殖,村里決定按照養殖數量的多少,選出10戶先進養殖戶進行獎勵。獲得獎勵的村民拾葉子風激動地說:“獎品給我們,我們特別高興,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得過獎,所以我今天最高興了!”
 
  由于呷姑洛吉村交通閉塞、信息閉塞,與外界的交流少,當地群眾幾乎接觸不到先進文化。為了能讓工作順利的開展起來,打牢扶貧攻堅的基礎,戴自弦選擇了從老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從改變一些落后的生活習慣來循序漸進的推進工作。戴自弦說:“我就是要從這些小的地方來打基礎,如果說我一開始就想大的東西,一他干不了,二干了有可能失敗,那就會挫傷老鄉的積極性。”
 
  拾葉科民是獲獎戶之一,他也是村里唯一“走出去”學會了閹雞養殖技術的人。會上,他被一致推選為養殖帶頭人,與有意向的貧困戶結成對子,合伙養殖閹雞200只。為此,鄉里出資兩萬元,幫他們把閹雞養殖園先建了起來。高海拔獨特的氣候環境有利于閹雞的生長,長成后一只能賣200多塊錢,了解到這樣的預期收益,呷姑洛吉村很多貧困戶都打算嘗試一下。
 
  “實實在在的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又做得到。這三樣是關鍵的,逐步逐步就起來了,群眾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在報道即將結束時,戴自弦這樣告訴記者。
 
  在央視記者結束采訪的時候,由昭覺縣里撥付用于修路的7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也下達到了塘且鄉,用來修建一條長7公里的通村公路,預計開春后就能貫通。
 
  “教會老鄉做回鍋肉,帶領老鄉辦起養雞場,這些事兒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實際意義可不小。因為它讓老鄉們對好日子有了盼頭,也讓他們增強了過上好日子的能力。脫貧致富根本上還是需要群眾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少數民族地區,往往地處偏遠,在文化、習俗等等方面有其獨特性,這給脫貧攻堅增添了更多復雜因素。而正因為如此,要讓外在幫扶起到效果,就必須打破貧困山村的閉塞狀態,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2016年1月14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央視短評”這樣評論到。(記者 阿克鳩射 俄底科日)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