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釩鈦度訊(記者 陶泓霖)土房變洋房、扁擔變“鐵牛”、農院變莊園……走進東區銀江鎮沙壩村,一座座小洋樓掩映在果林里,文明新風進鄉村不僅體現在村里的壁畫上,還融進了村民的居住環境中,房前屋后鮮花綻放,村民們不但可以在黨建主題廣場開展體育活動,還可以在文化長廊憑眺金沙江奔流不息。
“沙壩村的村容村貌打造都是村集體經濟開支,鄉村靚起來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意識更足了,每家每戶都鉚足了勁奔小康。”沙壩村黨支部副書記余方順對記者說。
傳統農業村握起“鐵榔頭”
走好鄉村振興路,黨建引領是根本,老百姓的獲得感是核心。
雖然毗鄰市中心,但沙壩村在十年前還是一個旅游業欠發達,支柱產業有待升級的傳統農業村,“掰包谷、收麥子,那個時候村民們的收入來源除了把農作物運到市里面的農貿市場去賣,換成錢,就沒有其他的增收渠道了,村里的集體經濟更是沒有收入,幾乎為零。”余方順回憶說。
十年后,沙壩村舊貌換新顏,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30萬元,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實現“雙增長”,“歸根結底,是基層黨建帶領大家走上了致富路。”余方順說。
基層黨建是沙壩村致富奔康的重要引擎。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而正是這三把“鑰匙”打開了沙壩村長期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當時正是東區高粱坪工業園區興建的時候,有部分沙壩村村民的土地被征用,這些村民在村委會的指導下,用補償金購置了大型車輛,在園區做起了汽車租賃、貨車運輸等業務,村民也逐漸從土地走進了工廠,走上了增收的路子。”余方順對記者說。
農業村與工業的融合不僅體現在致富思路的轉變,也體現在村民身份的變化。“沙壩村許多村民走進了工廠,當上了技術工人,不僅為企業創造了效益,也拓寬了增收渠道。” 楠洋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科學規劃共同致富
放下“鐵梨耙”,握起“鐵榔頭”,沙壩村的村民開始走出鄉村,走進城市生活。村民的致富需求一天天強烈,這給村委會出了一道考題,江北的村民背靠園區,開始涉足工業生產、現代服務等領域,而沙壩村的江南片區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怎么讓沙壩村不變成“跛腳村”,江南、江北齊頭并進?村委會開始了新的探索。
讓黨中央的三農政策扎進沙壩村的土壤里,沙壩村的共產黨員開始行動起來。
憑借沙壩村江南片區的土地優勢,村委會引導村民種植經濟作物,邀請芒果專家、桂圓專家現場教學,調整田型,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利用臨近市區的優勢,把優質的特色水果賣到全市人民的果盤里。
沙壩村的黨員在全村率先改種芒果等經濟果木,借勢攀枝花精心打造特色芒果品牌的契機,沙壩村的芒果林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水果商。目前,沙壩村芒果經濟年均產值1000萬元左右。“原來是站在農貿市場點鈔票,現在是站在家門口掃碼收款。”村民楊志坤笑著說。
“走出攀枝花,勇闖全國市場,沙壩村芒果的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有規模,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沙壩村走上小康路更加扎實有力。”余方順說。
如今的沙壩村不僅產業交融、活力綻放,更重要的是隨著全村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
“原來我們村還有上訪戶,但現在很難見到了,大家都忙著搞活經濟,精力都用在了賺鈔票上。”沙壩村村民代明玉對記者說。
“隨著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村里面的大事小事都是村民做主,哪里要綠化,哪里要亮化,哪里要硬化,甚至哪個專合社需要法律咨詢……都是村民說了算,村委會盡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余方順對記者說。
人才遞進添活力
近年來,沙壩村深入推進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改革,建立了以村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村委監督委員會和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核心的“三委一中心”治理體系,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目標,帶領全村扎實開展農村集體股份制改革試點,逐漸形成了一產向精品轉型、二產向低碳轉型、三產向特色轉型的發展格局。
同時,村黨支部堅持“人才興村”的工作思路,10年間連續對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并拓寬用人渠道,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動農民工黨建工作,把農民工黨建工作,把農民工中的優秀人才團結凝聚到黨組織周圍,通過“吸引+回引”的方式,吸引12名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46人就業。
以農民夜校和農民工黨支部為平臺,發揮近郊鄉鎮獨特的資源優勢,將6名返鄉農民工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3名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2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干部,用鄉村振興不斷聚集人才力量和智慧。
如今,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的沙壩村,產業領域不僅橫跨一、二、三次產業,更重要的是,沙壩村緊密結合黨中央、省委、市委、區委及鎮黨委決策部署,不斷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在沙壩村的土地上,黨建引領不僅讓現代農業長出了“金果果”,更讓產業融合拓展到汽車金融、物流中轉、電子商務等新領域,這些創新實踐為沙壩村科學發展注入活力,更為沙壩村壯大集體經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不斷匯聚力量。
來源:非釩鈦度客戶端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非釩鈦度訊(記者 陶泓霖)土房變洋房、扁擔變“鐵牛”、農院變莊園……走進東區銀江鎮沙壩村,一座座小洋樓掩映在果林里,文明新風進鄉村不僅體現在村里的壁畫上,還融進了村民的居住環境中,房前屋后鮮花綻放,村民們不但可以在黨建主題廣場開展體育活動,還可以在文化長廊憑眺金沙江奔流不息。
“沙壩村的村容村貌打造都是村集體經濟開支,鄉村靚起來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意識更足了,每家每戶都鉚足了勁奔小康。”沙壩村黨支部副書記余方順對記者說。
傳統農業村握起“鐵榔頭”
走好鄉村振興路,黨建引領是根本,老百姓的獲得感是核心。
雖然毗鄰市中心,但沙壩村在十年前還是一個旅游業欠發達,支柱產業有待升級的傳統農業村,“掰包谷、收麥子,那個時候村民們的收入來源除了把農作物運到市里面的農貿市場去賣,換成錢,就沒有其他的增收渠道了,村里的集體經濟更是沒有收入,幾乎為零。”余方順回憶說。
十年后,沙壩村舊貌換新顏,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30萬元,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實現“雙增長”,“歸根結底,是基層黨建帶領大家走上了致富路。”余方順說。
基層黨建是沙壩村致富奔康的重要引擎。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而正是這三把“鑰匙”打開了沙壩村長期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當時正是東區高粱坪工業園區興建的時候,有部分沙壩村村民的土地被征用,這些村民在村委會的指導下,用補償金購置了大型車輛,在園區做起了汽車租賃、貨車運輸等業務,村民也逐漸從土地走進了工廠,走上了增收的路子。”余方順對記者說。
農業村與工業的融合不僅體現在致富思路的轉變,也體現在村民身份的變化。“沙壩村許多村民走進了工廠,當上了技術工人,不僅為企業創造了效益,也拓寬了增收渠道。” 楠洋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科學規劃共同致富
放下“鐵梨耙”,握起“鐵榔頭”,沙壩村的村民開始走出鄉村,走進城市生活。村民的致富需求一天天強烈,這給村委會出了一道考題,江北的村民背靠園區,開始涉足工業生產、現代服務等領域,而沙壩村的江南片區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怎么讓沙壩村不變成“跛腳村”,江南、江北齊頭并進?村委會開始了新的探索。
讓黨中央的三農政策扎進沙壩村的土壤里,沙壩村的共產黨員開始行動起來。
憑借沙壩村江南片區的土地優勢,村委會引導村民種植經濟作物,邀請芒果專家、桂圓專家現場教學,調整田型,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利用臨近市區的優勢,把優質的特色水果賣到全市人民的果盤里。
沙壩村的黨員在全村率先改種芒果等經濟果木,借勢攀枝花精心打造特色芒果品牌的契機,沙壩村的芒果林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水果商。目前,沙壩村芒果經濟年均產值1000萬元左右。“原來是站在農貿市場點鈔票,現在是站在家門口掃碼收款。”村民楊志坤笑著說。
“走出攀枝花,勇闖全國市場,沙壩村芒果的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有規模,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沙壩村走上小康路更加扎實有力。”余方順說。
如今的沙壩村不僅產業交融、活力綻放,更重要的是隨著全村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
“原來我們村還有上訪戶,但現在很難見到了,大家都忙著搞活經濟,精力都用在了賺鈔票上。”沙壩村村民代明玉對記者說。
“隨著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村里面的大事小事都是村民做主,哪里要綠化,哪里要亮化,哪里要硬化,甚至哪個專合社需要法律咨詢……都是村民說了算,村委會盡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余方順對記者說。
人才遞進添活力
近年來,沙壩村深入推進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改革,建立了以村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村委監督委員會和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核心的“三委一中心”治理體系,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目標,帶領全村扎實開展農村集體股份制改革試點,逐漸形成了一產向精品轉型、二產向低碳轉型、三產向特色轉型的發展格局。
同時,村黨支部堅持“人才興村”的工作思路,10年間連續對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并拓寬用人渠道,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動農民工黨建工作,把農民工黨建工作,把農民工中的優秀人才團結凝聚到黨組織周圍,通過“吸引+回引”的方式,吸引12名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46人就業。
以農民夜校和農民工黨支部為平臺,發揮近郊鄉鎮獨特的資源優勢,將6名返鄉農民工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3名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2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干部,用鄉村振興不斷聚集人才力量和智慧。
如今,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的沙壩村,產業領域不僅橫跨一、二、三次產業,更重要的是,沙壩村緊密結合黨中央、省委、市委、區委及鎮黨委決策部署,不斷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在沙壩村的土地上,黨建引領不僅讓現代農業長出了“金果果”,更讓產業融合拓展到汽車金融、物流中轉、電子商務等新領域,這些創新實踐為沙壩村科學發展注入活力,更為沙壩村壯大集體經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不斷匯聚力量。
來源:非釩鈦度客戶端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