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蔣君芳 王國平 任鴻
產業轉移升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承接京津產業疏解轉移中,滄州表現搶眼:截至目前,累計引進京津合作項目1500多個,協議總投資6747億元,被中央協同辦評估組稱為“滄州現象”。
采訪中,企業給出選擇滄州的三個理由:區位優勢,它是河北省3個沿海城市之一,距北京、天津、石家莊都不遠;交通優勢,天津、北京都在其“1小時高鐵交通圈”內,還有出海通道黃驊港;成本優勢,這里大片鹽堿地可用于工業用地,人力成本具有相對優勢。
這些顯然并不足以解釋“滄州現象”。河北省內,優勢突出的地區“大有城在”。那為何是滄州?
“過去滄州的產業以化工、管道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為主,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下,滄州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新增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服裝服飾等主導產業。”滄州市發改委副主任蘭丕祿說,“這些產業發展成熟后,會對滄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特別報道組以滄州為樣本,探訪、觀察河北各地在承接京津產業疏解轉移中的經驗,或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面臨“中部塌陷”的城市提供借鑒。
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在鹽堿地里“長出”醫藥產業群。攝影 吳楓
A 探訪點位: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國內首開跨區域管理模式
從滄州主城區出發,行駛1小時,便進入滄州渤海新區。這里地處渤海之濱,有大片鹽堿地。
“鹽堿地不適合搞農業,種不好莊稼,但是卻能‘長’出工廠。”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生物醫藥招商局局長劉帥介紹說,作為滄州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69.28平方公里,開發區內工業用地資源豐富,在承接北京等地醫藥企業轉移上具有獨特優勢。
除土地優勢外,滄州與北京的距離,也是“恰到好處”。“滄州到北京,乘高鐵不到1小時,駕車走高速約2小時,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產業政策上看,都是京津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一家藥企負責人說。
大規模承接北京藥企轉移,源于一次北京之行。
2014年,滄州渤海新區到北京進行招商時,得知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的生產線需要疏解出去,北京正在進行生物醫藥轉移基地的評選工作。滄州以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臺,立即報名參評,并經篩選、答辯、宣講、實地考察、投票等環節,最終勝出。
2015年1月,北京市經信局和河北省工信廳簽訂京冀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共建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截至目前,簽約落戶渤海新區的藥企項目共有151個,總投資459億元,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61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中國醫藥百強企業。“151個項目中有98個來自北京。”劉帥介紹,當時投票的企業,基本全部轉移到產業園內。
在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記者發現一個共性:所有轉移來的企業,都還頂著“北京”頭銜。“這是為了方便異地監管。”劉帥說,我國醫藥行業實行屬地管理,藥企必須在注冊地生產、接受監管,不能跨地域監管,否則只能重新進行藥品審批,這個時間可能需要3到5年,對于企業來說,這個周期太長,“原有的市場份額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丟失。”
為打消北京藥企的顧慮,該園區在國內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模式。
對于這一模式,劉帥解釋,集中到產業園的京籍藥企,仍然由北京市的藥監部門監管。入駐園區的北京藥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稱、注冊地址不變,相應產品批準文號不做轉移,只變更生產地址。
解決北京醫藥企業入駐滄州的身份問題,不是簡單的產業承接,而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設備、技術和產品升級。“環保是第一要求,達不到標準,產值再高,我們也不要。”劉帥介紹,很多藥企原來在北京受土地、設備的限制,無法擴大生產。到了滄州后,新建生產線,使用新設備,提高產能,一家生產抗肺纖維化輔助用藥的企業,到滄州后生產用地由50畝擴大到200畝,充分放大了產能。“目前園區謀劃推進實施二期項目的企業已達11家。”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生產線。(廠方供圖)
B 探訪點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
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簽約3個多月后便開工,18個月后建成
滄州市運河區頤和廣場,一條街上有好多韓國料理店,這引起我們好奇,“這里有很多韓國人嗎?”
采訪中,我們找到答案。“隨著項目落地,滄州新開了不少韓國料理店,這讓我們廠區的韓籍員工,感到生活更加便利。”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黨委書記、廠長武興看來,這是當地為企業提供的配套服務之一。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河北引進的質量最高、體量最大的產業協同項目,工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計劃整車年生產能力30萬輛,發動機年生產能力20萬臺。
要承接這樣的“大項目”,光有“韓國料理”這樣的配套內容,遠遠不夠。對滄州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速度:項目方提出,簽約3個月后開工,2年內投產。
對一個占地三四千畝地、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而言,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滄州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正式簽約前,我們對產業立項的流程進行了模擬,確保正式簽約后不走彎路,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賈惠利說,簽約第二天,滄州市就成立項目推進指揮部,下設12個專項推進小組,對接每項任務和每個關鍵節點。
項目從2014年12月29日簽約,3個多月后便實現開工,18個月后建成,創造了世界同類汽車工廠建設的最快速度,而國外同等規模的整車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30-36個月。這期間,北京現代的建設者與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進行了50多次項目推進對接會,協調解決各類問題120多項。
為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建立專門的人才培訓中心、提供免費的員工宿舍、在綜合性醫院設立專門的韓語翻譯……賈惠利說,為了這一個項目,當地做出了許多努力,而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截至目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已累計產銷整車52萬輛,產值近400億元,上繳利稅25億元,直接帶動當地就業人員6000多人。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還帶著現代摩比斯、韓國世原等40多家配套企業一起來到滄州。攜手而來的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在當地帶動數萬人就業。
汽車企業加速聚集,原本以管道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滄州經濟開發區,開始著力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同時在努力躍上汽車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去年3月,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項目落戶滄州經濟開發區。
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外的主干道上,有一段已打造好的自動駕駛道路。“不久后,你們就能看到滄州工廠生產的車輛,搭載自動駕駛系統,在經開區道路上行駛。”武興說。
來源:川觀新聞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川觀新聞記者 蔣君芳 王國平 任鴻
產業轉移升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承接京津產業疏解轉移中,滄州表現搶眼:截至目前,累計引進京津合作項目1500多個,協議總投資6747億元,被中央協同辦評估組稱為“滄州現象”。
采訪中,企業給出選擇滄州的三個理由:區位優勢,它是河北省3個沿海城市之一,距北京、天津、石家莊都不遠;交通優勢,天津、北京都在其“1小時高鐵交通圈”內,還有出海通道黃驊港;成本優勢,這里大片鹽堿地可用于工業用地,人力成本具有相對優勢。
這些顯然并不足以解釋“滄州現象”。河北省內,優勢突出的地區“大有城在”。那為何是滄州?
“過去滄州的產業以化工、管道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為主,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下,滄州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新增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服裝服飾等主導產業。”滄州市發改委副主任蘭丕祿說,“這些產業發展成熟后,會對滄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特別報道組以滄州為樣本,探訪、觀察河北各地在承接京津產業疏解轉移中的經驗,或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面臨“中部塌陷”的城市提供借鑒。
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在鹽堿地里“長出”醫藥產業群。攝影 吳楓
A 探訪點位: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國內首開跨區域管理模式
從滄州主城區出發,行駛1小時,便進入滄州渤海新區。這里地處渤海之濱,有大片鹽堿地。
“鹽堿地不適合搞農業,種不好莊稼,但是卻能‘長’出工廠。”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生物醫藥招商局局長劉帥介紹說,作為滄州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69.28平方公里,開發區內工業用地資源豐富,在承接北京等地醫藥企業轉移上具有獨特優勢。
除土地優勢外,滄州與北京的距離,也是“恰到好處”。“滄州到北京,乘高鐵不到1小時,駕車走高速約2小時,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產業政策上看,都是京津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一家藥企負責人說。
大規模承接北京藥企轉移,源于一次北京之行。
2014年,滄州渤海新區到北京進行招商時,得知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的生產線需要疏解出去,北京正在進行生物醫藥轉移基地的評選工作。滄州以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臺,立即報名參評,并經篩選、答辯、宣講、實地考察、投票等環節,最終勝出。
2015年1月,北京市經信局和河北省工信廳簽訂京冀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共建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
截至目前,簽約落戶渤海新區的藥企項目共有151個,總投資459億元,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61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中國醫藥百強企業。“151個項目中有98個來自北京。”劉帥介紹,當時投票的企業,基本全部轉移到產業園內。
在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記者發現一個共性:所有轉移來的企業,都還頂著“北京”頭銜。“這是為了方便異地監管。”劉帥說,我國醫藥行業實行屬地管理,藥企必須在注冊地生產、接受監管,不能跨地域監管,否則只能重新進行藥品審批,這個時間可能需要3到5年,對于企業來說,這個周期太長,“原有的市場份額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丟失。”
為打消北京藥企的顧慮,該園區在國內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模式。
對于這一模式,劉帥解釋,集中到產業園的京籍藥企,仍然由北京市的藥監部門監管。入駐園區的北京藥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稱、注冊地址不變,相應產品批準文號不做轉移,只變更生產地址。
解決北京醫藥企業入駐滄州的身份問題,不是簡單的產業承接,而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設備、技術和產品升級。“環保是第一要求,達不到標準,產值再高,我們也不要。”劉帥介紹,很多藥企原來在北京受土地、設備的限制,無法擴大生產。到了滄州后,新建生產線,使用新設備,提高產能,一家生產抗肺纖維化輔助用藥的企業,到滄州后生產用地由50畝擴大到200畝,充分放大了產能。“目前園區謀劃推進實施二期項目的企業已達11家。”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生產線。(廠方供圖)
B 探訪點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
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簽約3個多月后便開工,18個月后建成
滄州市運河區頤和廣場,一條街上有好多韓國料理店,這引起我們好奇,“這里有很多韓國人嗎?”
采訪中,我們找到答案。“隨著項目落地,滄州新開了不少韓國料理店,這讓我們廠區的韓籍員工,感到生活更加便利。”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黨委書記、廠長武興看來,這是當地為企業提供的配套服務之一。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河北引進的質量最高、體量最大的產業協同項目,工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計劃整車年生產能力30萬輛,發動機年生產能力20萬臺。
要承接這樣的“大項目”,光有“韓國料理”這樣的配套內容,遠遠不夠。對滄州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速度:項目方提出,簽約3個月后開工,2年內投產。
對一個占地三四千畝地、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而言,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滄州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正式簽約前,我們對產業立項的流程進行了模擬,確保正式簽約后不走彎路,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賈惠利說,簽約第二天,滄州市就成立項目推進指揮部,下設12個專項推進小組,對接每項任務和每個關鍵節點。
項目從2014年12月29日簽約,3個多月后便實現開工,18個月后建成,創造了世界同類汽車工廠建設的最快速度,而國外同等規模的整車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30-36個月。這期間,北京現代的建設者與滄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進行了50多次項目推進對接會,協調解決各類問題120多項。
為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建立專門的人才培訓中心、提供免費的員工宿舍、在綜合性醫院設立專門的韓語翻譯……賈惠利說,為了這一個項目,當地做出了許多努力,而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截至目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已累計產銷整車52萬輛,產值近400億元,上繳利稅25億元,直接帶動當地就業人員6000多人。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還帶著現代摩比斯、韓國世原等40多家配套企業一起來到滄州。攜手而來的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在當地帶動數萬人就業。
汽車企業加速聚集,原本以管道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滄州經濟開發區,開始著力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同時在努力躍上汽車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去年3月,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項目落戶滄州經濟開發區。
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外的主干道上,有一段已打造好的自動駕駛道路。“不久后,你們就能看到滄州工廠生產的車輛,搭載自動駕駛系統,在經開區道路上行駛。”武興說。
來源:川觀新聞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