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開啟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是這次長五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重要配套單位。據悉,該公司承擔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上分離火箭、點火器、起爆器、導爆索組件、非電系統、爆炸螺栓和分離裝置等產品的研制生產工作,主要起到助推器分離、級間分離、發動機點火等作用,所交付火工品占箭上全部火工品的95%以上。
同時,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也承擔了嫦娥五號探測器上點火器、爆炸螺栓、分離裝置等產品的研制生產工作,主要作用于探測器的回收系統點火、分離系統分離等,所交付的火工品占到嫦娥五號探測器上所有火工品的80%以上。
點火起飛、助推器分離、級間分離、整流罩拋離、星箭分離……每一次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沖破云霄,都離不開火工品的正確作功。同樣,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面自動采樣并返回的每一個動作完成,都有火工品的助力。
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長壽命、高可靠、耐高溫”等技術要求,設計人員對于每一發產品的設計方案和性能都進行了反復論證、試驗和修改,一步步提升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以確保此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尤其是嫦娥五號上使用的兩個新產品的研制,由于技術要求高、產品外形受限以及結構復雜等原因,主管設計長期加班加點,整整用了三四年時間才攻克難關,為此次任務順利交付了性能好、可靠性高的產品。
新聞多一點: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隨后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這意味著將歷時23天的嫦娥五號任務已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跑出精彩第一棒。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級,運載能力位居世界現役火箭前列,足以將目前人類研制的最重的無人探測器之一——嫦娥五號直接送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該型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它此前的一位“乘客”是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與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相比,受本年度地月關系等因素所限,此次探月任務的發射窗口更顯珍貴。對于火星探測任務,今年的窗口大約是14天,每天30分鐘;而嫦娥五號任務在今年的窗口總共只有3天,11月兩天,12月一天,每天僅50分鐘。
為此,火箭研制隊伍采用了多軌道奔月發射方案,針對50分鐘的發射窗口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提高了發射的概率和可靠性。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八院負責軌道器相關研制工作。該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4器組成,分為15個分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制的最為復雜的航天器系統之一。
雖然“重”,但嫦娥五號卻很靈巧,它要在太空中獨自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它的核心使命是:在月面工作約2天的時間里采集約2公斤月壤樣品并帶回地球。
按照計劃,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將經過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等階段,在月球風暴洋東北部地區著陸。
在完成月面工作后,經歷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和再入返回等飛行階段后,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最終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任務圓滿完成后,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繼美、蘇之后第三個實現月球采樣返回的國家。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嫦娥五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為后續月球及行星探測等任務奠定人才、技術、科學、工程基礎。
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發射。
來源:封面新聞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開啟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是這次長五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重要配套單位。據悉,該公司承擔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上分離火箭、點火器、起爆器、導爆索組件、非電系統、爆炸螺栓和分離裝置等產品的研制生產工作,主要起到助推器分離、級間分離、發動機點火等作用,所交付火工品占箭上全部火工品的95%以上。
同時,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也承擔了嫦娥五號探測器上點火器、爆炸螺栓、分離裝置等產品的研制生產工作,主要作用于探測器的回收系統點火、分離系統分離等,所交付的火工品占到嫦娥五號探測器上所有火工品的80%以上。
點火起飛、助推器分離、級間分離、整流罩拋離、星箭分離……每一次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沖破云霄,都離不開火工品的正確作功。同樣,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面自動采樣并返回的每一個動作完成,都有火工品的助力。
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長壽命、高可靠、耐高溫”等技術要求,設計人員對于每一發產品的設計方案和性能都進行了反復論證、試驗和修改,一步步提升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以確保此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尤其是嫦娥五號上使用的兩個新產品的研制,由于技術要求高、產品外形受限以及結構復雜等原因,主管設計長期加班加點,整整用了三四年時間才攻克難關,為此次任務順利交付了性能好、可靠性高的產品。
新聞多一點: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隨后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這意味著將歷時23天的嫦娥五號任務已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跑出精彩第一棒。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級,運載能力位居世界現役火箭前列,足以將目前人類研制的最重的無人探測器之一——嫦娥五號直接送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該型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它此前的一位“乘客”是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與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相比,受本年度地月關系等因素所限,此次探月任務的發射窗口更顯珍貴。對于火星探測任務,今年的窗口大約是14天,每天30分鐘;而嫦娥五號任務在今年的窗口總共只有3天,11月兩天,12月一天,每天僅50分鐘。
為此,火箭研制隊伍采用了多軌道奔月發射方案,針對50分鐘的發射窗口設計了5條發射軌道,提高了發射的概率和可靠性。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八院負責軌道器相關研制工作。該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4器組成,分為15個分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制的最為復雜的航天器系統之一。
雖然“重”,但嫦娥五號卻很靈巧,它要在太空中獨自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它的核心使命是:在月面工作約2天的時間里采集約2公斤月壤樣品并帶回地球。
按照計劃,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將經過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等階段,在月球風暴洋東北部地區著陸。
在完成月面工作后,經歷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和再入返回等飛行階段后,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最終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任務圓滿完成后,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繼美、蘇之后第三個實現月球采樣返回的國家。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嫦娥五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為后續月球及行星探測等任務奠定人才、技術、科學、工程基礎。
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發射。
來源:封面新聞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