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2020年最后一天,沱江之畔,漁業保護船的汽笛聲剛剛發出“封江令”,陳仕林就丟下了火把。這位成都簡陽市的漁民,用當眾燒毀漁具的方式,表達對禁漁的支持。
這天,全川上萬漁民告別漁船,全部“洗腳上岸”。為期十年的“鐵腕”禁漁,將從長江干流擴展至川內所有天然水域。
禁漁的背后,是四川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迎難而上的使命感,切實擔負起保護長江母親河的政治責任,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五年前的1月5日,重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諄諄教誨,四川牢記。五年來,四川不斷以實際行動呵護母親河生態安全,持續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始終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不讓一滴污水進入長江!”新年第一天,省市兩級環保部門組成暗訪組直奔瀘州港,仔細核查到岸船舶投放的污染物數量、種類和處置措施。
為何要與長江的每一滴污水較勁?答案藏在長江水系圖里。
我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建設核心區,全省96.6%的水系屬于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徑流的三分之一。
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清水,五年來,特別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以來,四川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始終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高位謀劃,高點著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后一周,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明確建設長江經濟帶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隨后,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逐一標注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始終。
五年來,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研究長江經濟帶相關工作已成慣例。常態化高位推動之下,長江經濟帶發展之路更快更穩。
思路篤定,破局靠改革。2016年以來,省委先后20余次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審議通過20多項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方案,不斷勾勒四川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四梁八柱”。
綠色“指揮棒”愈發逗硬。圍繞傳遞政府壓力,2016年起,四川先后推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河長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牢牢管住“政府之手”。綠色“新動能”不斷激活。從明晰權屬起步,五年來,四川陸續重啟碳排放交易、推行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試點水資源“稅改費”改革……激活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池春水”。
綠色“防火墻”愈發牢固。鎖定規范全民行為,五年來,先后通過省級環境保護條例、灰霾污染防治辦法、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持續明晰生態環保的“高壓線”。
執法必嚴,維護生態的尊嚴。五年來,伴隨“環保警察”“環保法官”陸續上崗,環保執法不再“只能罰款”,林業、環保等部門專項執法行動已成定制。
做好污染防治“減法”和生態修復“加法”,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不斷推動發展動能轉換
“限期拆除!”去年12月28日,雅安市某能源開發企業負責人周軍拿到了行政裁決結果。此前,水利、環保等部門核查顯示,周軍名下的一處小水電站,審批手續不全且未按要求留出生態流量。
放眼全川,五年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僅“中國西部瓷都”樂山市夾江縣就一口氣拆除煤氣發生爐271個。
向高污染、高耗能等突出環境問題宣戰,正是始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年。這一年,四川率先啟動省級環保督察,隨后全面打響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轉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再次給四川長江經濟帶建設開出“綠色藥方”。
“照方抓藥”根治污染頑疾,四川迭出重手。2019年,啟動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更早之前,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四川發起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戰役”,不斷加碼施策準度和治理力度。
不只做好污染防治“減法”,還要做好生態修復“加法”。同樣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年,四川全面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以“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為目標啟動四大森林城市群建設。隨后,陸續啟動長江、嘉陵江等重要江河生態廊道建設和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清退自然保護區內水電站、探礦權和采礦權,全力修復生態功能區。
既下重手治標,又出長拳治本。治本,從改變考核、樹立綠色政績觀入手。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首批出臺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編制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三線一單”,同樣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說“不”。隨后,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目前,地方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中,環保指標權重已提高到13%。
治本,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格局開始。去年,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省行政區域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在一張圖上落實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資源利用管控要求。迄今,全省共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66個,“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不斷完善。
治本,更要轉換經濟發展動能。近年來,全省“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加速成勢。2019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8萬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2.8%。
以長江為紐帶,加速融入“雙循環”“雙城記”,奏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去 年 12 月 17 日, 載 重 3000 噸 、210TEU(國際標準箱單位)的川集35輪緩緩駛離瀘州港,向九江港進發。這天開始,瀘州和九江這對臨江城市用開通集裝箱班輪的方式,攜手“乘風破浪”。
以長江為紐帶,共謀共推長江經濟帶建設。如何搶抓戰略發展機遇,加速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讓“黃金水道”有名也有實?
動手早。2017年,共同發起參與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2018年,川渝兩地共同簽訂《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 經 濟 帶 發 展 行 動 計 劃(2018-2022年)》……伴隨“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難點熱點逐一消除。
行動快。去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隨后,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提出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剛剛落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唱好“雙城記”,長江經濟帶的川渝沿線城市緊抓戰略機遇,迅速落實相關謀劃。
打點準。著眼發揮四川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戰略紐帶作用,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鐵公水空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長江上游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破解“蜀道難”。迄今,進出川大通道總數達34條,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34.2萬公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主體工程完工,全省快進快出、通江達海能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高質量發展愿景不斷走入現實——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至2019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9.6%,比全國高出16個百分點。目前,全省劣V類水質國省考核斷面實現清零,水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長江經濟帶含“金”量更足。2016年至2019年,全省年均經濟增速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截至去年11月,在川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64家,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28條,中歐班列(成都)累計開行量已超6000列,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蜀鄉大地上,一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的新時代“長江之歌”,正在奏響。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火!”2020年最后一天,沱江之畔,漁業保護船的汽笛聲剛剛發出“封江令”,陳仕林就丟下了火把。這位成都簡陽市的漁民,用當眾燒毀漁具的方式,表達對禁漁的支持。
這天,全川上萬漁民告別漁船,全部“洗腳上岸”。為期十年的“鐵腕”禁漁,將從長江干流擴展至川內所有天然水域。
禁漁的背后,是四川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迎難而上的使命感,切實擔負起保護長江母親河的政治責任,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五年前的1月5日,重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諄諄教誨,四川牢記。五年來,四川不斷以實際行動呵護母親河生態安全,持續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始終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不讓一滴污水進入長江!”新年第一天,省市兩級環保部門組成暗訪組直奔瀘州港,仔細核查到岸船舶投放的污染物數量、種類和處置措施。
為何要與長江的每一滴污水較勁?答案藏在長江水系圖里。
我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建設核心區,全省96.6%的水系屬于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徑流的三分之一。
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清水,五年來,特別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以來,四川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始終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奮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高位謀劃,高點著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后一周,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明確建設長江經濟帶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隨后,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逐一標注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始終。
五年來,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研究長江經濟帶相關工作已成慣例。常態化高位推動之下,長江經濟帶發展之路更快更穩。
思路篤定,破局靠改革。2016年以來,省委先后20余次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審議通過20多項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方案,不斷勾勒四川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四梁八柱”。
綠色“指揮棒”愈發逗硬。圍繞傳遞政府壓力,2016年起,四川先后推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河長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牢牢管住“政府之手”。綠色“新動能”不斷激活。從明晰權屬起步,五年來,四川陸續重啟碳排放交易、推行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試點水資源“稅改費”改革……激活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池春水”。
綠色“防火墻”愈發牢固。鎖定規范全民行為,五年來,先后通過省級環境保護條例、灰霾污染防治辦法、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持續明晰生態環保的“高壓線”。
執法必嚴,維護生態的尊嚴。五年來,伴隨“環保警察”“環保法官”陸續上崗,環保執法不再“只能罰款”,林業、環保等部門專項執法行動已成定制。
做好污染防治“減法”和生態修復“加法”,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不斷推動發展動能轉換
“限期拆除!”去年12月28日,雅安市某能源開發企業負責人周軍拿到了行政裁決結果。此前,水利、環保等部門核查顯示,周軍名下的一處小水電站,審批手續不全且未按要求留出生態流量。
放眼全川,五年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僅“中國西部瓷都”樂山市夾江縣就一口氣拆除煤氣發生爐271個。
向高污染、高耗能等突出環境問題宣戰,正是始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年。這一年,四川率先啟動省級環保督察,隨后全面打響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轉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再次給四川長江經濟帶建設開出“綠色藥方”。
“照方抓藥”根治污染頑疾,四川迭出重手。2019年,啟動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更早之前,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四川發起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戰役”,不斷加碼施策準度和治理力度。
不只做好污染防治“減法”,還要做好生態修復“加法”。同樣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年,四川全面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以“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為目標啟動四大森林城市群建設。隨后,陸續啟動長江、嘉陵江等重要江河生態廊道建設和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清退自然保護區內水電站、探礦權和采礦權,全力修復生態功能區。
既下重手治標,又出長拳治本。治本,從改變考核、樹立綠色政績觀入手。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首批出臺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編制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三線一單”,同樣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說“不”。隨后,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目前,地方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中,環保指標權重已提高到13%。
治本,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格局開始。去年,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省行政區域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在一張圖上落實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目標管理、資源利用管控要求。迄今,全省共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66個,“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不斷完善。
治本,更要轉換經濟發展動能。近年來,全省“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體系、“10+3”現代農業體系加速成勢。2019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8萬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2.8%。
以長江為紐帶,加速融入“雙循環”“雙城記”,奏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去 年 12 月 17 日, 載 重 3000 噸 、210TEU(國際標準箱單位)的川集35輪緩緩駛離瀘州港,向九江港進發。這天開始,瀘州和九江這對臨江城市用開通集裝箱班輪的方式,攜手“乘風破浪”。
以長江為紐帶,共謀共推長江經濟帶建設。如何搶抓戰略發展機遇,加速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讓“黃金水道”有名也有實?
動手早。2017年,共同發起參與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2018年,川渝兩地共同簽訂《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 經 濟 帶 發 展 行 動 計 劃(2018-2022年)》……伴隨“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難點熱點逐一消除。
行動快。去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隨后,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提出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剛剛落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唱好“雙城記”,長江經濟帶的川渝沿線城市緊抓戰略機遇,迅速落實相關謀劃。
打點準。著眼發揮四川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戰略紐帶作用,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鐵公水空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長江上游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破解“蜀道難”。迄今,進出川大通道總數達34條,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34.2萬公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主體工程完工,全省快進快出、通江達海能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高質量發展愿景不斷走入現實——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至2019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9.6%,比全國高出16個百分點。目前,全省劣V類水質國省考核斷面實現清零,水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長江經濟帶含“金”量更足。2016年至2019年,全省年均經濟增速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截至去年11月,在川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64家,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28條,中歐班列(成都)累計開行量已超6000列,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蜀鄉大地上,一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的新時代“長江之歌”,正在奏響。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