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今日關注>>用不起的充電寶,騎不起的自行車,共享

用不起的充電寶,騎不起的自行車,共享經濟“舉起鐮刀”

發布時間:2021/3/28 9:25:32 瀏覽:667
[摘要]用不起的充電寶,騎不起的自行車,共享經濟“舉起鐮刀”

共享充電寶最貴的地方一小時要收費10元,共享單車一小時4.5元。共享經濟到最后,都將走向“資本收割韭菜”嗎?

財經天下周刊(ID:cjtxzk)

文|陳暢

家住上海的廖女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她在前兩天外出就餐時使用了共享充電寶,一個多小時后歸還時,計費8元;隨后她騎著共享單車回家,花了半小時,計費2.5元。“共享經濟”不到兩小時,花了超過10元錢,她有點心疼。

共享充電寶用不起后,共享單車也騎不起了。

經《財經天下》周刊了解,美團、哈啰等共享單車的收費,和最初相比都悄然發生著變化。在上海,哈啰單車目前的價格是前15分鐘收費1.5元,此后每15分鐘收費1元;算下來1小時的價格是4.5元。而共享充電寶也因為漲價頻頻登上熱搜,每小時的價格從1元漲至4元,24小時封頂價從20元漲到了40元。

回顧共享經濟盛行的2017年,這個泊來的創業風口掀起了“萬物共享”的熱潮。摩拜單車曾在一年內完成了五輪融資,ofo完成了三輪融資;街電、來電、怪獸充電等公司一度創造了“40天達成12億元融資”的商業奇跡。眾企業開啟火拼模式,靠紅包大戰和優惠模式吸引進來大批用戶。此外,共享服裝、共享雨傘、共享健身房都曾帶起過一大批創業項目。

但大多數共享經濟項目,都已經在潮水退去時消失。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創業公司們,也經過了一番洗牌,堅持到現在的頭部公司中,哈啰單車和怪獸充電、小電科技都傳出過擬沖刺上市的消息。

但隨著市場被頭部公司們分割,現在原本便宜的共享經濟們”舉起鐮刀”紛紛漲價,也引來了網友的議論。共享經濟的最后,都將走向“資本收割韭菜”嗎?

用不起的充電寶,騎不起的自行車

共享充電寶企業街電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近期沒漲價”。對于“共享充電寶漲價”上了熱搜,對方也表示“很奇怪”,不知道這些熱搜近期因何出現。

哈啰單車也同樣回應稱,近期單車的價格“沒有漲”。對方稱,實際上騎車超過15分鐘起步時長的用戶并不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使用月卡,每次騎行前兩小時是免費的,因此價格變化對這類用戶來說影響很小。據悉,2019年起,哈啰單車曾上調過國內各地共享單車價格。

漲價并不是近期“一下子”出現的。但如果和行業早期相比,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充電寶,價格的趨勢是一路上漲的。

目前以上海為例,美團單車的價格是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0.5元,相當于1小時收費3元;哈啰單車前15分鐘1.5元,之后每15分鐘1元,相當于1小時4.5元。而在早期,共享單車基本價格是半小時1元。

共享充電寶更是一路以讓人“高攀不起”的速度漲價,每小時3元已經算是行業基礎價。以北京為例,街電每小時價格1.5-3元不等 ;美團每小時價格2-3元不等,每24小時封頂價20-30元;怪獸、來電等每小時3元,每24小時封頂價18-40元不等。

據媒體報道,在一些熱流商圈或者是旅游景區,有的共享充電寶產品甚至每小時充電價高達10元,相較最早的1元/小時的價格,上漲了900%。

對此,央視網在評論文章中稱,共享單車等燒錢補貼的超低價甚至免費用時期過后,漲價不是不可以,集體價格上漲的背后,有著資本變現和資金回籠的壓力,但是,把“割韭菜的鐮刀”伸向消費者,又割得太急,“吃相”就實在有些不雅。

其中還提到,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基于開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帶來規模效應,使得長尾用戶享受邊際成本遞減帶來的好處。但是,不少所謂“共享經濟模式”顯然是打著共享之名,干著收租的生意。

看上去很賺錢

共享經濟在幾年前爆發后,熱度已然退去。

共享單車在熱度最高的時期,曾經在2016年涌現了20多家項目,融資總額超過30億元,一時之間,大街小巷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風靡一時。但隨著2018年ofo爆雷、摩拜被收購,共享單車的野蠻生長時代宣告結束。

哈啰單車成為共享單車“彩虹大戰”的幸存者。共享單車市場也發生了改變。單車作為用戶“最后五公里”出行的重要工具,是本地生活業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巨頭間的生態之戰。而共享單車重資產、重運維,仍然要面臨盈利難題。

有共享單車領域從業人士曾透露稱:“單車的提價是必須的,現在客單價連每年損耗造成的虧損都難以補平。”

哈啰單車在2019年表示,其旗下業務已在三分之一的城市實現盈利。據哈啰官網顯示,截至2020年9月,公司注冊用戶突破4億,全國進駐城市超過400座。這意味著在超200個進駐城市中還沒有盈利。

哈啰單車方面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共享出行行業經歷了前期的無序投放后,已經轉入了精細運營和產品服務升級周期,行業內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已普遍增長,因此針對成熟度不一的不同地域市場運營,所需投入的運營成本也不盡相同。但目前哈啰單車與同城市內行業同類產品定價基本趨同,未發現大幅脫離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

共享充電寶行業雖然看起來賺錢,但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3月13日,怪獸充電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文件,擬在納斯達克上市。此前,小電科技也傳出計劃在A股創業板上市的消息。

怪獸充電招股書顯示,2019年公司營收20.2億元,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營收達28.1億元,同比增長38.9%。但從盈利情況看,2019年公司凈利潤為1.67億元,2020年降至7540萬元,同比下滑54.7%,凈利率則從8.2%下降至2.7%。同時,公司營銷費用卻一路高漲。2019年怪獸充電的營銷費用為13.62億元,2020年增至21.21億元,增幅達55.7%。

相較于共享單車的運營壓力,共享充電寶的資金投入中,傭金費和入場費占了大頭。

其中,支付給商家的入場費從2019年的1.06億元,增至2020年的3.8億元,翻了2.6倍;支付給合作伙伴的傭金將近12億,同比增長45.5%。

據《財經天下》周刊了解,共享充電寶為了能滲進消費者人群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搶占市場覆蓋率。充電寶設備進商戶要根據人流量等交付進場費,其次是給商戶分成。有商戶表示,早期充電寶企業出手闊綽,和商戶四六分成的大有人在,單個商戶只需為其提供場所和極低的耗電量,就可月入數百元。此外,共享充電寶還要拿出一部分獎勵給地推員工,留給自己的利潤就更少了。

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這兩個共享經濟的細分賽道上,如今仍然充滿著不確定性。面對巨頭在本地生活領域的競爭,作為獨立運營公司的哈啰單車和怪獸充電,在爭取上市融資的同時,也必須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實現自我“造血”。

當資本也沒有“余糧”,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們盈利的方式,卻只有“漲價”這個選擇。

收割流量,只能“漲租金”

當年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是被資本催熟的行業。它們習慣的,是燒錢補貼、搶奪線下流量的互聯網玩法。高額補貼和“低價”,成為它們吸引用戶的法寶。但實際上,它們卻并非真正的“共享經濟”。

2018年3月,哈啰單車宣布,在全國范圍內信用免押金。共享單車們在放棄押金模式的同時,也嘗試過利用流量,拓展更多的商業化道路。但最終,用戶都反饋平平。

摩拜單車在擁有2.32億注冊用戶時,曾在App上添加了“摩拜商城”入口,涉足電商業務,銷售過騎行周邊、鑰匙扣、防霾口罩、車模,甚至服裝、家居、電子、護膚品等。當時摩拜商城里一件268元的雨衣,還被時任摩拜CEO的王曉峰在朋友圈里推廣。ofo則嘗試過在單車車身以及App上設置廣告,結果弄巧成拙,騎行前先要耗時間和流量觀看廣告,產品的用戶體驗并不好。

共享經濟的原始定義,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利用分享自己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這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

而實際上,大多數共享經濟,是披上共享經濟的外衣的“租賃經濟”。平臺上的資產不是閑置,而是企業自產,平臺也轉為重資產模式。換句話說,是喊著共享的口號,做著向用戶“收租”的生意。

共享充電寶的盈利模式也極度單一。根據怪獸充電招股書顯示,2020年,怪獸充電拿下共享充電寶34.4%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累計注冊用戶超2.19億。怪獸充電2020年的營收中,96%都來自移動設備充電業務收入。

共享經濟掀開“互聯網新經濟”的外衣后,一旦放棄燒錢補貼和低價模式,提高客單價,通過漲價,提高用戶的“租金”成了必然選擇。

但通過向用戶漲價來換取盈利,消費者所能承受的心理價位能到多少仍然是個未知數。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從當初的幾十家項目爭搶市場,發展到只剩下行業內的三四家公司。當市場已經處于壟斷的格局下,也到了流量“收割”的時候。當價格戰將不再成為主流,用戶消費習慣已經形成,逐步漲價試探用戶花錢的“底線”,成為必然的選擇。

例如充電寶,它也并非用戶的剛需。多位年輕用戶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倘若價格一再無休止上漲,也不排除自己會自備充電寶出門。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共享充電寶的總用戶規模從0.8億人增長到2.9億人,但年增長率從104.9%降到了15.6%,增長速度卻在明顯放緩。

共享經濟簡單粗暴漲價背后的代價是損失用戶。這樣的商業模式,又是否是“釜底抽薪”呢?

廖女士說,她懷念當初共享單車“1元月卡”和充電寶“1元充1小時”的日子。

來源:財經天下周刊

審核:熊毅燊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