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活用戶接近10億的微信,再一次挑戰了人們的心理底線。
近日,數碼博主Hackl0us將蘋果手機iOS 15 提供的新隱私功能——“記錄App活動”里所存儲的7天數據,導入一款隱私分析軟件App Privacy Insight之后發現,在他沒有使用的情況下,微信、QQ、淘寶等多次在后臺讀取他的手機相冊,“在睡覺的時候,它也在讀”,每次讀取時間長達40秒到1分鐘。
該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微信可以這樣“刷”自己的相冊。
視頻UP主“何以至安”也迅速跟進。他的視頻顯示,在7天中,QQ訪問他的相冊、定位等多達3034次,微信則達到1090次。他甚至發現,微信在某日深夜12點50前后,不僅訪問了自己的定位、相冊,甚至使用了他的手機攝像頭。該UP主質疑:微信,你在干嘛?
圖片為UP主“何以至安”視頻截圖,顯示凌晨12點49分,微信使用了他的手機攝像頭。
與此同時,有數碼博主軒寧軒sir也上傳錄屏視頻,“太恐怖了,美團App連續24小時定位我,每5分鐘一次,這是要干什么?”
緊接著,一批網友也模仿上述操作,有了更多新發現,比如“搜狗一周獲取了我2000多次位置”、“在10月7號,知乎就獲取手機信息17986次,甚至出現了14分鐘內讀取4875次手機信息的情況”......
相冊、定位、攝像頭......這一連串赤裸裸的訪問截圖讓不少用戶感到毛骨悚然。特別是相冊,它是存儲我們最多隱私的空間,當微信在半夜讀取我們的照片,相當于我們睡覺時,一個小偷公然不斷進出我們的房間。
即便是見多識廣的App行業資深從業者張俠,在親眼看到這些記錄照片時,內心也涌現出了一股憤怒,他對AI財經社稱,“實在太沒有節操了。”
為了平息眾怒,微信方面回應稱,“這是為了便于用戶在微信聊天中按"+"時可以快速發圖,使用戶體驗更快速流暢。上述行為均僅在手機本地完成。”總之,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同時,微信的回復還有點甩鍋蘋果的意味,稱因為蘋果iOS系統在每次相冊有內容更新時,都會通知到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準備,App的該準備行為會被記錄成讀取系統相冊。
根據媒體報道,美團App一位技術工程師表示,這類隱私記錄軟件在單方面讀取系統操作日志后,進行了選擇性展示。經測試,在相關權限開啟且 App 后臺仍處于活躍狀態時,大部分主流 App 均會被該軟件檢測出頻繁讀取用戶信息,且監測結果高度相似。
該工程師還表示,該隱私記錄軟件為境外開發,建議大家謹慎下載。
這就是全部的真相嗎?業界質疑重重。
一位曾在App企業工作的人士在視頻中介紹,用微信發圖的時候會有縮略圖和原圖兩種選項。按照微信的說法,他們是為了把照片壓縮,以便用到的時候更快上傳。但不是每張照片都要發朋友圈,手機實時處理也并不費事。為了一張朋友圈照片,微信要給所有照片都進行壓縮,它為什么要如此大費周章?
微信團隊回應,這樣麻煩的方式,是蘋果 iOS9/10 時代的產物。那時蘋果提供的控件的確無法滿足微信發送原圖的需求。但最早曝光這事的博主Hackl0us對此質疑,“現在已經 iOS15 了,蘋果每年開發者大會都會介紹很多新特性,微信真的有認真讀了嗎?”
微信到底是不是在說謊?又為什么要那么頻繁地讀我們的相冊?
“從技術上講,這么頻繁,第一是看你的新增照片,第二是分析你的存量照片。存量照片可能一下子分析不完,可能一次分析1%,分100次把它分析完。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每個用戶的照片量都很大,分析太狠手機耗電太多,對用戶也不好。所以很大可能是分開慢慢掃。”數據安全專家、書生公司首席科學家兼董事長王東臨對AI財經社解釋。
App開發者李升對AI財經社說,“讀取”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激活觸發,相當于一次通知,可能被系統記錄成讀取;第二種就是真的在讀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不外乎利用圖片做算法訓練,或者分析圖片,以便進行廣告精準投放。
王東臨進一步解釋,相冊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你住什么樣的房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喜歡什么,通過讀取,App就知道了“你的所思所想所愛”,“甚至對你的信用度都會有一個評判。”
但大眾的一個最大質疑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應該是獲得用戶的許可。“如果讀取照片的行為不是因為用戶主動發起,而是軟件的主動行為,應該告知用戶。先不說隱私權,最起碼用戶要有知情權。同意A,你不能連帶做BCD。就像家里修沙發,你讓修沙發的人把舊沙發抬走,他連帶把你的新沙發也抬走了。”王東臨說。
目前,有網友發現,微信已經針對此事作出緊急修復,向iPhone用戶推送了8.0.15更新版本。新版本安裝之后,系統監控已經看不到微信讀取相冊、定位和攝像頭的記錄。但是真的不讀,還是屏蔽了?
“不可能不讀取。”前述App行業資深從業者張俠對AI財經社說,從技術上,只要屏蔽某些關鍵字符就可以實現。“讀了還是沒讀,現在都是App說了算,用戶非常需要一個公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李升說。
就像數碼博主Hackl0us所說的那樣,微信是閉源軟件。所謂的閉源,就是代碼究竟如何實現、做了什么、是否通過用戶相冊生成了指紋庫而進行商業行為,在看到源代碼之前都無法給出定論。
至于App為何會打開我們的攝像頭,目前并沒有大廠出來官方回復。此前,周鴻祎在《ISC夜談》上稱,有時某些軟件會打開用戶的手機攝像頭或麥克風進行錄制,為了查找一些關鍵字以嘗試第二天與用戶的興趣相匹配。這樣看來,為了找到你的興趣,廠商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但這同樣面臨一個嚴肅的問題,消費者應具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槍打出頭鳥,目前除了微信和美團,同樣被點名的幾家頭部App都保持了緘默。
張哲制圖
App都在你的手機后臺干了啥
這件事僅僅揭露了冰山一角。我們不用App的時候,你的手機上幾十甚至上百種App都在干些啥?
實際上,App們都在忙。
首先是忙著幫你畫像,好讓你花錢。這樣的分析,大多不會把你的相冊上傳。除了黑客木馬垃圾軟件,一般軟件都會小心謹慎,因為商業性讀取行為,是從一切可能的數據中分析你的職業、身份、年齡、家庭背景、財務狀態等等,上傳的也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定義“你是你”的信息。
這種行為在當下游戲圈,基本上是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了。游戲開發者曾瓊對AI財經社說,企業的精細化程度已經超乎想象:先分析你是一個零氪黨還是一個大R(高額付費玩家)?然后再進一步分級,你是純零氪,還是微氪?你是什么級別的人民幣玩家?企業甚至會針對個體用戶,做定制化的銷售策略。
“在游戲中,每位玩家的幸運值都由一套算法邏輯決定。你越有錢,在這套邏輯里,你的運氣就越差,你就需要花費更多的錢,獲得其他人很輕松就能獲得的道具。”曾瓊說,系統一旦判斷你有充值的可能,就會給你各種幸運加值,或者給你推各種優惠。更過分的手段是,給你一個非常好的道具裝備,但是你不充錢沒法用。
App資深人士張俠稱,早期為了營銷做數據收集時,行業里還是比較節制的,但隨著數據的價值變得跟石油、黃金同樣重要,眾多公司開始鉆空子,把挖掘用戶數據美其名曰為“商業模式創新”、“用戶精準營銷”,進行了無休止和無節制的開采。“現在的局面就是行業規范中大家慢慢放松管控,形成了這樣一個約定俗稱的慣例。”
當然,數據會在一些App之間交換,實際上很多App之間都有數據交換的協議,藏在幾十頁的用戶同意知情書里,但大家根本不會細看,而且,但凡有一條不同意,那就大概率失去了使用App的權限。但這會制造大量騷擾。比如你用手機在超市拍了一張奧特曼,回家就可能收到奧特曼商品推送。
除了分析你的一切數據之外,App還會在你不用它們的時候,相互喚醒。這通常是推送工具干的。在每個App中,都會裝載一些廣告代碼包。這些代碼包會賣一種服務,可能一個游戲察覺你一周沒來了,它會在手機上給你發推送,呼喚手癢的你趕緊來氪金(充值)。甚至還有交叉喚醒,打開淘寶,可能會喚醒支付寶,背后的動機可能就是讓這些App日活數據好看。
去年6月長沙共青團報道稱,有網友發現,“美圖秀秀”等頻繁嘗試自啟動;還有人發現:“全民K歌”、“王者榮耀”等軟件,一個App喚醒了手機里十幾個App偷偷在后臺運行。
App還會在后臺進行強制更新,本來App是通過應用市場下載到手機上的,比如華為、OPPO、小米手機的應用市場。但一些App要繞開這些市場,不讓市場審核,自己來搞更新。在強制更新中,它就把原先手機市場植入的代碼包換掉,換成自己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更多對你的推送,更多對你的測試。
還有一種強制更新,是有些小型App會被第三方洗包。通常,被洗包后,App中的廣告包會被調換成其他的,手機用戶看了廣告,App也分不到錢。最黑的是換上黑客的木馬包,偷你的銀行賬號和密碼。
現階段下,用戶怎么制止這些貪婪的App?一些博主提出了解決辦法,少下載,尤其那些不知名的App,盡量關閉后臺的授權,或在使用完某個App后,從后臺運行里確認它已經結束運營。
但態度悲觀的行業人士張俠給出了佛系的建議,“扔掉智能手機或者躺平。”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消費者沒得選的選擇。
相比起來,海外App的行為相對規范,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侵權的事。多位受訪人士稱,像谷歌、Facebook這類大公司一旦被發現有這樣的操作,后果會相當嚴重。“不止是巨額罰款,用現在的話說還要社死。它們是需要用戶的,被發現就完蛋了。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它們叫隱私。”王東臨說。
張俠認為,這波新聞被曝出來是件好事,輿論施壓有一定作用。“特別在當今反壟斷大背景下,我相信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蘋果緣何成為正義化身
事實上,隱私侵犯問題由來已久,但這輪熱搜皆因蘋果的最新系統iOS15而起。蘋果化身正義感爆棚的“吹哨人”,給人警示。但你細品,其中還是有一絲怪異。
為什么是蘋果?又為什么到了iOS15才對這些早就存在的明顯越界行為予以揭露?蘋果過去不知道嗎?
在這背后,手機企業和App開發商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事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想要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回到智能手機市場及生態發展的早期。那時候,手機企業為了做大智能手機市場,需要五花八門的軟件生態,所以,它們甘愿為軟件開發商提供便利;反過來,軟件開發商依靠手機平臺,做出高質量、強粘性的應用,形成用戶依賴,也能做成大廠。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多方偷著樂的閉環。這種利益格局也長期保持多贏的局面。
微信作為App中的巨無霸,它的發展史可以寫好幾本書。在微信增長的拋物線上,每一個關鍵的節點,用事后論的眼光看,都來自騰訊無比正確的決策,這些決策在恰好的時間出現在恰好的位置。比如,2005年騰訊收編張小龍,剛剛好,當時的QQ郵箱存在產品局限,尋求突破,才最終演化出微信的雛形。
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微信成功的外部因素——來自手機廠商的縱容。
天選少年不會平白無故變身惡龍。相應的,微信、淘寶、搜狗輸入法,這些頭部應用沒有被“嬌生慣養”,也不會肆無忌憚做出越軌行徑。
微信成功的一步,就是通過匹配手機通訊錄功能,做大“熟人關系鏈”。之后,再利用手機定位功能,通過附近的人,將“陌生人關系鏈”也納入囊中。但手機通信錄、定位這些敏感信息,當初一些手機操作系統并不提醒用戶關注。實際上,幾乎所有的App都或多或少存在“隱秘的角落”。而作為給這些App提供平臺的手機廠商,不可能不清楚背后的勾當。
但手機廠商當初為了做大規模,和這些軟件企業或達成某種不成文的隱秘同盟,或選擇性、階段性失明,放任不知情的用戶的數據被無節制地讀取。這應當被視為是罪惡的幫兇。擁有著底層操作系統、有能力替用戶擔當App“監護人”的手機廠商,很大程度上縱容了這種惡念的生長。
一位手機行業老兵告訴AI財經社,手機廠商早期確實沒有“制裁”App的動力。尤其是“App一旦與手機用戶通道打通,手機廠商、手機操作系統廠商就更無法管理了。”
這里,“不想管理”或許比“無法管理”更貼切。尤其是對于蘋果來說,iOS15隱私保護功能的升級證明,實際上它可以對生態內的App進行強干預。
國內的安卓陣營,由于與谷歌生態相對獨立,就更復雜了。但無論是小米的安卓定制系統MIUI,還是OPPO的安卓定制系統Color OS,都已經證明有能力對App開發商進行強約束。去年,小米推出的新版MIUI12 中,有一個“照明彈”功能。與這次事件類似,在“照明彈”里,各大 App 原本不為人知的動作可以一覽無余。
“每家都有自己的訴求和私欲。”一位頭部國產手機廠商安全業務線的人士對AI財經社坦承,為什么手機廠商今天都在強調安全和隱私保護,“如果官方回復你,就是保護用戶隱私。但如果站在私人角度,那就是手機制造商做產品賣點,贏取用戶。”該人士稱。
過去十年,從喬布斯手中接棒的庫克將蘋果送上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寶座,成為了最賺錢的科技公司的蘋果,開始宣揚它的企業社會責任。
多年前,如果你看中一款蘋果手機,可能是因為它簡約大氣的設計理念、造型,也可能是為了面子。但今天,蘋果圍繞iPhone打造的形象更加多元,“iPhone安全”成為至少能夠排進前五的賣點。
蘋果近些年植入的安全隱私概念已經根深蒂固。在社交媒體平臺,有人向大V咨詢,如何才能盡可能保證手機隱私,擁有資深互聯網背景的博主建議他:如果是安卓就換成蘋果,如果是蘋果,那就換一臺最新的蘋果。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一個本應該做好的工作,反而成了很有競爭力的賣點。這是最大的古怪之處。
不得不承認,蘋果在推動安全隱私保護機制上,是廠商里動力最足的一個,完全忘了此前自己被曝監聽、追蹤用戶地址的歷史。相比于安卓,廣告業務在最初并不被蘋果看重,畢竟蘋果最大的業務是硬件制造。
但今時不同往日。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于2017年達到高峰后,這個大盤子在逐年下滑,已經倒退到了幾乎2014年的水平。在這種大勢下,蘋果正在“軟化”,近幾年大力推動它的服務業務。自iOS14.5以來,蘋果移動廣告業務已經成為它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蘋果商店App Store的搜索廣告、新聞、股票等應用的展示廣告,讓其在2020財年斬獲20億美元收入。
蘋果也是在iOS14系統后,收緊了第三方App追蹤用戶軌跡的權限。媒體報道,這致使廣告商購買蘋果廣告比購買第三方廣告,收效更好。也就是說,蘋果通過限制第三方獲取iPhone用戶數據,從而使其廣告業務具有優勢。
也因此,分析師對蘋果廣告業務增長預期樂觀,有機構研究表明,四年后蘋果廣告業務規模將翻十倍,達到200億美元規模。
如果這么看,蘋果遠非真正的正義化身,而是在借助正義的名義,打著自己的商業算盤。只是它這次似乎放棄了與軟件開發商為伍,想重新站到用戶這一側。
此次事件本身,事實上揭露了手機廠商與軟件廠商脆弱的關系。過去多贏的利益格局,隨著競爭格局和市場變幻,不再穩固。過去某種意上的利益同盟出現裂痕后,變成了某種意義上彼此的發展掣肘。
當初的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一場狂歡落幕,剩下的,就是主人送客,然后打掃庭院了。
來源:AI財經社
審核:熊毅燊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日活用戶接近10億的微信,再一次挑戰了人們的心理底線。
近日,數碼博主Hackl0us將蘋果手機iOS 15 提供的新隱私功能——“記錄App活動”里所存儲的7天數據,導入一款隱私分析軟件App Privacy Insight之后發現,在他沒有使用的情況下,微信、QQ、淘寶等多次在后臺讀取他的手機相冊,“在睡覺的時候,它也在讀”,每次讀取時間長達40秒到1分鐘。
該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微信可以這樣“刷”自己的相冊。
視頻UP主“何以至安”也迅速跟進。他的視頻顯示,在7天中,QQ訪問他的相冊、定位等多達3034次,微信則達到1090次。他甚至發現,微信在某日深夜12點50前后,不僅訪問了自己的定位、相冊,甚至使用了他的手機攝像頭。該UP主質疑:微信,你在干嘛?
圖片為UP主“何以至安”視頻截圖,顯示凌晨12點49分,微信使用了他的手機攝像頭。
與此同時,有數碼博主軒寧軒sir也上傳錄屏視頻,“太恐怖了,美團App連續24小時定位我,每5分鐘一次,這是要干什么?”
緊接著,一批網友也模仿上述操作,有了更多新發現,比如“搜狗一周獲取了我2000多次位置”、“在10月7號,知乎就獲取手機信息17986次,甚至出現了14分鐘內讀取4875次手機信息的情況”......
相冊、定位、攝像頭......這一連串赤裸裸的訪問截圖讓不少用戶感到毛骨悚然。特別是相冊,它是存儲我們最多隱私的空間,當微信在半夜讀取我們的照片,相當于我們睡覺時,一個小偷公然不斷進出我們的房間。
即便是見多識廣的App行業資深從業者張俠,在親眼看到這些記錄照片時,內心也涌現出了一股憤怒,他對AI財經社稱,“實在太沒有節操了。”
為了平息眾怒,微信方面回應稱,“這是為了便于用戶在微信聊天中按"+"時可以快速發圖,使用戶體驗更快速流暢。上述行為均僅在手機本地完成。”總之,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同時,微信的回復還有點甩鍋蘋果的意味,稱因為蘋果iOS系統在每次相冊有內容更新時,都會通知到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準備,App的該準備行為會被記錄成讀取系統相冊。
根據媒體報道,美團App一位技術工程師表示,這類隱私記錄軟件在單方面讀取系統操作日志后,進行了選擇性展示。經測試,在相關權限開啟且 App 后臺仍處于活躍狀態時,大部分主流 App 均會被該軟件檢測出頻繁讀取用戶信息,且監測結果高度相似。
該工程師還表示,該隱私記錄軟件為境外開發,建議大家謹慎下載。
這就是全部的真相嗎?業界質疑重重。
一位曾在App企業工作的人士在視頻中介紹,用微信發圖的時候會有縮略圖和原圖兩種選項。按照微信的說法,他們是為了把照片壓縮,以便用到的時候更快上傳。但不是每張照片都要發朋友圈,手機實時處理也并不費事。為了一張朋友圈照片,微信要給所有照片都進行壓縮,它為什么要如此大費周章?
微信團隊回應,這樣麻煩的方式,是蘋果 iOS9/10 時代的產物。那時蘋果提供的控件的確無法滿足微信發送原圖的需求。但最早曝光這事的博主Hackl0us對此質疑,“現在已經 iOS15 了,蘋果每年開發者大會都會介紹很多新特性,微信真的有認真讀了嗎?”
微信到底是不是在說謊?又為什么要那么頻繁地讀我們的相冊?
“從技術上講,這么頻繁,第一是看你的新增照片,第二是分析你的存量照片。存量照片可能一下子分析不完,可能一次分析1%,分100次把它分析完。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每個用戶的照片量都很大,分析太狠手機耗電太多,對用戶也不好。所以很大可能是分開慢慢掃。”數據安全專家、書生公司首席科學家兼董事長王東臨對AI財經社解釋。
App開發者李升對AI財經社說,“讀取”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激活觸發,相當于一次通知,可能被系統記錄成讀取;第二種就是真的在讀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不外乎利用圖片做算法訓練,或者分析圖片,以便進行廣告精準投放。
王東臨進一步解釋,相冊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你住什么樣的房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喜歡什么,通過讀取,App就知道了“你的所思所想所愛”,“甚至對你的信用度都會有一個評判。”
但大眾的一個最大質疑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應該是獲得用戶的許可。“如果讀取照片的行為不是因為用戶主動發起,而是軟件的主動行為,應該告知用戶。先不說隱私權,最起碼用戶要有知情權。同意A,你不能連帶做BCD。就像家里修沙發,你讓修沙發的人把舊沙發抬走,他連帶把你的新沙發也抬走了。”王東臨說。
目前,有網友發現,微信已經針對此事作出緊急修復,向iPhone用戶推送了8.0.15更新版本。新版本安裝之后,系統監控已經看不到微信讀取相冊、定位和攝像頭的記錄。但是真的不讀,還是屏蔽了?
“不可能不讀取。”前述App行業資深從業者張俠對AI財經社說,從技術上,只要屏蔽某些關鍵字符就可以實現。“讀了還是沒讀,現在都是App說了算,用戶非常需要一個公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李升說。
就像數碼博主Hackl0us所說的那樣,微信是閉源軟件。所謂的閉源,就是代碼究竟如何實現、做了什么、是否通過用戶相冊生成了指紋庫而進行商業行為,在看到源代碼之前都無法給出定論。
至于App為何會打開我們的攝像頭,目前并沒有大廠出來官方回復。此前,周鴻祎在《ISC夜談》上稱,有時某些軟件會打開用戶的手機攝像頭或麥克風進行錄制,為了查找一些關鍵字以嘗試第二天與用戶的興趣相匹配。這樣看來,為了找到你的興趣,廠商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但這同樣面臨一個嚴肅的問題,消費者應具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槍打出頭鳥,目前除了微信和美團,同樣被點名的幾家頭部App都保持了緘默。
張哲制圖
App都在你的手機后臺干了啥
這件事僅僅揭露了冰山一角。我們不用App的時候,你的手機上幾十甚至上百種App都在干些啥?
實際上,App們都在忙。
首先是忙著幫你畫像,好讓你花錢。這樣的分析,大多不會把你的相冊上傳。除了黑客木馬垃圾軟件,一般軟件都會小心謹慎,因為商業性讀取行為,是從一切可能的數據中分析你的職業、身份、年齡、家庭背景、財務狀態等等,上傳的也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定義“你是你”的信息。
這種行為在當下游戲圈,基本上是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了。游戲開發者曾瓊對AI財經社說,企業的精細化程度已經超乎想象:先分析你是一個零氪黨還是一個大R(高額付費玩家)?然后再進一步分級,你是純零氪,還是微氪?你是什么級別的人民幣玩家?企業甚至會針對個體用戶,做定制化的銷售策略。
“在游戲中,每位玩家的幸運值都由一套算法邏輯決定。你越有錢,在這套邏輯里,你的運氣就越差,你就需要花費更多的錢,獲得其他人很輕松就能獲得的道具。”曾瓊說,系統一旦判斷你有充值的可能,就會給你各種幸運加值,或者給你推各種優惠。更過分的手段是,給你一個非常好的道具裝備,但是你不充錢沒法用。
App資深人士張俠稱,早期為了營銷做數據收集時,行業里還是比較節制的,但隨著數據的價值變得跟石油、黃金同樣重要,眾多公司開始鉆空子,把挖掘用戶數據美其名曰為“商業模式創新”、“用戶精準營銷”,進行了無休止和無節制的開采。“現在的局面就是行業規范中大家慢慢放松管控,形成了這樣一個約定俗稱的慣例。”
當然,數據會在一些App之間交換,實際上很多App之間都有數據交換的協議,藏在幾十頁的用戶同意知情書里,但大家根本不會細看,而且,但凡有一條不同意,那就大概率失去了使用App的權限。但這會制造大量騷擾。比如你用手機在超市拍了一張奧特曼,回家就可能收到奧特曼商品推送。
除了分析你的一切數據之外,App還會在你不用它們的時候,相互喚醒。這通常是推送工具干的。在每個App中,都會裝載一些廣告代碼包。這些代碼包會賣一種服務,可能一個游戲察覺你一周沒來了,它會在手機上給你發推送,呼喚手癢的你趕緊來氪金(充值)。甚至還有交叉喚醒,打開淘寶,可能會喚醒支付寶,背后的動機可能就是讓這些App日活數據好看。
去年6月長沙共青團報道稱,有網友發現,“美圖秀秀”等頻繁嘗試自啟動;還有人發現:“全民K歌”、“王者榮耀”等軟件,一個App喚醒了手機里十幾個App偷偷在后臺運行。
App還會在后臺進行強制更新,本來App是通過應用市場下載到手機上的,比如華為、OPPO、小米手機的應用市場。但一些App要繞開這些市場,不讓市場審核,自己來搞更新。在強制更新中,它就把原先手機市場植入的代碼包換掉,換成自己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更多對你的推送,更多對你的測試。
還有一種強制更新,是有些小型App會被第三方洗包。通常,被洗包后,App中的廣告包會被調換成其他的,手機用戶看了廣告,App也分不到錢。最黑的是換上黑客的木馬包,偷你的銀行賬號和密碼。
現階段下,用戶怎么制止這些貪婪的App?一些博主提出了解決辦法,少下載,尤其那些不知名的App,盡量關閉后臺的授權,或在使用完某個App后,從后臺運行里確認它已經結束運營。
但態度悲觀的行業人士張俠給出了佛系的建議,“扔掉智能手機或者躺平。”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消費者沒得選的選擇。
相比起來,海外App的行為相對規范,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侵權的事。多位受訪人士稱,像谷歌、Facebook這類大公司一旦被發現有這樣的操作,后果會相當嚴重。“不止是巨額罰款,用現在的話說還要社死。它們是需要用戶的,被發現就完蛋了。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它們叫隱私。”王東臨說。
張俠認為,這波新聞被曝出來是件好事,輿論施壓有一定作用。“特別在當今反壟斷大背景下,我相信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蘋果緣何成為正義化身
事實上,隱私侵犯問題由來已久,但這輪熱搜皆因蘋果的最新系統iOS15而起。蘋果化身正義感爆棚的“吹哨人”,給人警示。但你細品,其中還是有一絲怪異。
為什么是蘋果?又為什么到了iOS15才對這些早就存在的明顯越界行為予以揭露?蘋果過去不知道嗎?
在這背后,手機企業和App開發商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事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想要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回到智能手機市場及生態發展的早期。那時候,手機企業為了做大智能手機市場,需要五花八門的軟件生態,所以,它們甘愿為軟件開發商提供便利;反過來,軟件開發商依靠手機平臺,做出高質量、強粘性的應用,形成用戶依賴,也能做成大廠。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多方偷著樂的閉環。這種利益格局也長期保持多贏的局面。
微信作為App中的巨無霸,它的發展史可以寫好幾本書。在微信增長的拋物線上,每一個關鍵的節點,用事后論的眼光看,都來自騰訊無比正確的決策,這些決策在恰好的時間出現在恰好的位置。比如,2005年騰訊收編張小龍,剛剛好,當時的QQ郵箱存在產品局限,尋求突破,才最終演化出微信的雛形。
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微信成功的外部因素——來自手機廠商的縱容。
天選少年不會平白無故變身惡龍。相應的,微信、淘寶、搜狗輸入法,這些頭部應用沒有被“嬌生慣養”,也不會肆無忌憚做出越軌行徑。
微信成功的一步,就是通過匹配手機通訊錄功能,做大“熟人關系鏈”。之后,再利用手機定位功能,通過附近的人,將“陌生人關系鏈”也納入囊中。但手機通信錄、定位這些敏感信息,當初一些手機操作系統并不提醒用戶關注。實際上,幾乎所有的App都或多或少存在“隱秘的角落”。而作為給這些App提供平臺的手機廠商,不可能不清楚背后的勾當。
但手機廠商當初為了做大規模,和這些軟件企業或達成某種不成文的隱秘同盟,或選擇性、階段性失明,放任不知情的用戶的數據被無節制地讀取。這應當被視為是罪惡的幫兇。擁有著底層操作系統、有能力替用戶擔當App“監護人”的手機廠商,很大程度上縱容了這種惡念的生長。
一位手機行業老兵告訴AI財經社,手機廠商早期確實沒有“制裁”App的動力。尤其是“App一旦與手機用戶通道打通,手機廠商、手機操作系統廠商就更無法管理了。”
這里,“不想管理”或許比“無法管理”更貼切。尤其是對于蘋果來說,iOS15隱私保護功能的升級證明,實際上它可以對生態內的App進行強干預。
國內的安卓陣營,由于與谷歌生態相對獨立,就更復雜了。但無論是小米的安卓定制系統MIUI,還是OPPO的安卓定制系統Color OS,都已經證明有能力對App開發商進行強約束。去年,小米推出的新版MIUI12 中,有一個“照明彈”功能。與這次事件類似,在“照明彈”里,各大 App 原本不為人知的動作可以一覽無余。
“每家都有自己的訴求和私欲。”一位頭部國產手機廠商安全業務線的人士對AI財經社坦承,為什么手機廠商今天都在強調安全和隱私保護,“如果官方回復你,就是保護用戶隱私。但如果站在私人角度,那就是手機制造商做產品賣點,贏取用戶。”該人士稱。
過去十年,從喬布斯手中接棒的庫克將蘋果送上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寶座,成為了最賺錢的科技公司的蘋果,開始宣揚它的企業社會責任。
多年前,如果你看中一款蘋果手機,可能是因為它簡約大氣的設計理念、造型,也可能是為了面子。但今天,蘋果圍繞iPhone打造的形象更加多元,“iPhone安全”成為至少能夠排進前五的賣點。
蘋果近些年植入的安全隱私概念已經根深蒂固。在社交媒體平臺,有人向大V咨詢,如何才能盡可能保證手機隱私,擁有資深互聯網背景的博主建議他:如果是安卓就換成蘋果,如果是蘋果,那就換一臺最新的蘋果。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一個本應該做好的工作,反而成了很有競爭力的賣點。這是最大的古怪之處。
不得不承認,蘋果在推動安全隱私保護機制上,是廠商里動力最足的一個,完全忘了此前自己被曝監聽、追蹤用戶地址的歷史。相比于安卓,廣告業務在最初并不被蘋果看重,畢竟蘋果最大的業務是硬件制造。
但今時不同往日。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于2017年達到高峰后,這個大盤子在逐年下滑,已經倒退到了幾乎2014年的水平。在這種大勢下,蘋果正在“軟化”,近幾年大力推動它的服務業務。自iOS14.5以來,蘋果移動廣告業務已經成為它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蘋果商店App Store的搜索廣告、新聞、股票等應用的展示廣告,讓其在2020財年斬獲20億美元收入。
蘋果也是在iOS14系統后,收緊了第三方App追蹤用戶軌跡的權限。媒體報道,這致使廣告商購買蘋果廣告比購買第三方廣告,收效更好。也就是說,蘋果通過限制第三方獲取iPhone用戶數據,從而使其廣告業務具有優勢。
也因此,分析師對蘋果廣告業務增長預期樂觀,有機構研究表明,四年后蘋果廣告業務規模將翻十倍,達到200億美元規模。
如果這么看,蘋果遠非真正的正義化身,而是在借助正義的名義,打著自己的商業算盤。只是它這次似乎放棄了與軟件開發商為伍,想重新站到用戶這一側。
此次事件本身,事實上揭露了手機廠商與軟件廠商脆弱的關系。過去多贏的利益格局,隨著競爭格局和市場變幻,不再穩固。過去某種意上的利益同盟出現裂痕后,變成了某種意義上彼此的發展掣肘。
當初的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一場狂歡落幕,剩下的,就是主人送客,然后打掃庭院了。
來源:AI財經社
審核:熊毅燊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