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公益捐助>>2022我國煤炭行業現狀及面臨的挑戰與機

2022我國煤炭行業現狀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發布時間:2022/9/9 12:00:57 瀏覽:13850
[摘要]2022我國煤炭行業現狀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01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消耗量逐步增加,中國的煤炭行業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之后,行業逐步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從全球煤炭市場消費量方面來看,中國煤炭消費量遠超其他國家,2021年,全國原煤產量41.3億噸,較上年增加2.3億噸,同比增長5.7%,創歷史新高;其中,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40.7億噸,同比增長4.7%。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拉開了煤炭行業結構性改革的序幕。文件明確提出嚴控煤炭新增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促進行業調整轉型等重點任務。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行業效益回升,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截至目前,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成效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煤炭產能布局不斷優化

2021年,煤炭產能進一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集中。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安徽、貴州六省(區)的原煤產量共計35.4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85.8%,其中,山西、陜西、內蒙古和新疆四省(區)原煤產量達到33.0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79.9%。前8家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20.26億噸,其中,億噸級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8.40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44.6%。973處安全高效礦井原煤產量占全國原煤總產量的60%以上。

我國煤炭儲量集中于山西、陜西等地(億噸)

· 科技創新引領能力不斷增強

2021年,煤炭行業新增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煤氣化及煤基新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世界首臺10 m超大采高液壓支架研制成功,日處理煤炭4 000 噸級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裝置投入運營,先進裝備研發和應用得到進一步加強。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達98.95%,大型煤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強度達2%左右。科技創新獲獎方面,全行業獲得國家獎勵8項,其中,“400萬t/a煤炭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快速發展

國家能源寧夏煤業集團2013年投資建設的400萬t/a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引領了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方向。近幾年,我國碳基新材料研發取得突破,煤炭利用由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加速。2021年,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烴、煤制氣、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931萬t/a、1 672萬t/a、61.25億m3/a和675萬t/a,除煤(甲醇)制烯烴產能保持穩定外,煤制油、煤制氣、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較2020年分別增長13.1%、20.0%和13.0%。此外,我國散煤綜合治理和煤炭減量替代工作逐步取得成效,清潔高效燃煤鍋爐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加強。

· 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

以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為主的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礦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2021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71.7%,礦井水綜合利用率、煤矸石綜合處置率、土地復墾率分別達到79.0%、73.0%和57.5%,較2020年的78.7%、72.2%和57.0%均有提高;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為10.40 kg標準煤/t,較2020年降低0.11 kg標準煤/t。同時,廢棄礦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煤矸石及低熱值煤綜合發電裝機達4 300萬kW,較2020年增加100萬kW。

02煤炭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 氣候變化問題對煤炭行業發展提出嚴峻挑戰

盡管自2016年以來我國煤炭行業進行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幅消減了煤炭產能,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比2020年增加4.6%。2021年底,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56%,僅比2020年下降0.8個百分點,再一次顯示出煤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源保障作用。

當前,距離2030年實現碳達峰已不足10年,實現碳中和也僅有不到4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優先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 煤炭一些利好政策發生變化

在實現碳中和愿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多重要求下,煤炭行業一些利好政策發生變化。

2021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的通知》,并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化石能源(含煤炭)的清潔利用高碳排放類項目不再納入支持范圍,并采納國際通行的“無重大損害”原則,煤炭作為高碳能源的代表,減碳約束變得更加嚴格。

· 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帶來沖擊

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電力系統“脫碳”將主要依靠風電和光伏發電。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逐步持平甚至更具經濟性,且依然保持進一步降低的潛力。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2021年6月發布的關于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報告,2020年全球陸上風力發電度電成本僅為0.25元/(kW·h),已低于當前全世界所有傳統燃料發電的成本。

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降本增效,不斷推動太陽能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已在部分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實現太陽能發電度電成本0.1元/(kW·h)。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不斷降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將加速推進我國能源系統的轉型,以煤炭為代表的傳統高碳能源的優勢不斷減弱,煤炭行業面臨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巨大挑戰。

· 煤炭供應的精準調控和保障能力不足

我國在煤炭供應的精準調控和有效保障方面還存在較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煤炭資源的精準勘查能力弱、煤炭儲備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煤炭儲備應急管理和協同能力弱、煤炭供給彈性產能機制尚未建立等方面。

· 煤炭工程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缺乏

我國煤炭行業部分領域的技術、裝備與國外還有差距,先進技術裝備推廣及應用有待加速,生態環境負效應隨開采規模的擴大愈發顯著。主要表現在部分煤炭開采關鍵環節自動化程度低、用人多;行業創新機制有待完善,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設備及系統可靠性、技術控制水平不高,大型裝備、關鍵設備和元器件國產化能力不足;煤炭低生態損害開采、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理論與技術亟需突破。

03煤炭行業發展機遇

· “兩新一重”建設,拉動煤炭的消費需求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并首次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優先支持在建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100億元,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十四五”規劃中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兩新一重”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將有利于增強有效投資的帶動作用。“兩新一重”建設必然拉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需求的增長。

· 行業開啟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持續推進

“十三五”以來,煤炭行業主動提出煤炭革命、自我革命,從擴大煤炭產能產量、不斷追求效益增長為目標的增量時代,走向愈加重視煤炭全鏈條綠色、低碳、經濟、安全高效的存量時代,行業發展質量快速提升。

在理念層面,提出推動煤炭開發與利用一體化、地下空間利用與礦井建設一體化以及煤炭綠色高效利用。在目標與藍圖層面,提出依托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實現零生態損害的煤炭綠色開采、零碳排放的綠色發展戰略,努力實現煤炭采掘智能化、礦井“無人化”、地上“無煤化”,推動煤炭轉化為清潔能源,推動煤礦轉變為集風、光、熱、電、氣多元協同的綠色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促使煤炭行業成為人才向往、社會尊重的高新技術類行業。

在技術層面,在煤炭智能化開采、清潔低碳化利用、煤礦地下空間開發等領域,建立了升級和換代、拓展和變革、引領和顛覆3個階段、3個層次的技術及其裝備科技攻關清單。

· 科技創新不斷推進,保障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快速構建

面對煤炭兜底保障和綠色低碳轉型要求,煤炭行業提出“31110”科技創新任務,包括三大基礎理論研究、十大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十項重大技術創新示范以及百項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煤炭行業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推進。

目前,煤炭領域的標準進一步擴展至生產服務等領域,關鍵技術領域的標準制定力度加大,技術研發、標準研制和應用推廣的協同作用不斷加強,煤炭領域新型標準體系快速構建。

· 加速搶占新能源發展主陣地,快速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系統

煤炭與可再生能源之間具有較好的互補性,可以充分發揮燃煤發電的調峰能力,規避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借助可再生能源具有的碳中和優勢,推動燃煤發電過程碳減排,減緩燃煤發電碳減排壓力;除電力之外,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在燃燒和化學轉化過程中的一系列耦合技術已實現突破,為兩類能源之間的深度耦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燃煤發電為核心,風電、太陽能發電協同發展、多能互利互補的綠色清潔能源系統正在加速構建。

· 消費升級加速推進,煤炭向清潔燃料和優質原料轉變

我國在燃煤發電超低排放升級改造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加速了煤炭作為燃料的清潔化轉變。同時,煤炭作為原料不僅可以固碳,而且能夠提供豐富的油品和化工品,有力拓展了煤炭的消費利用空間。煤炭原料化利用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高性能產品,推動煤炭作為原料向高端化發展;不斷發揮煤化工差異化發展優勢,實現產品、研發材料多元化,推動煤炭作為原料向多元化發展;打造零碳排放煤化工產業,實現源頭減碳,降低工藝過程碳排放,開展CCUS技術攻關,推動煤炭作為原料向低碳化發展。

最后,立足我國能源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標“雙碳”目標實現,依托科技創新和系統性變革,通過高效轉化和循環利用,煤炭將更多用于生產煤基高端化工品和碳材料等精品;通過與可再生能源等多元互補,煤礦將成為現代能源供應系統基地;通過充分利用煤礦區地面地下空間和資源,煤礦區將成為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煤炭企業將成為新能源開發的參與者、煤基高端材料和高價值產品的引領者。

早在2019年,中植集團基于行業發展周期和政策調整的窗口期,成立中植能源集團,中植能源集團作為中植集團的核心戰略組成部分,資源分布在內蒙古、山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已探明煤炭資源儲量45億噸,涉及采礦權、探礦權30多宗,包括主焦煤、配焦煤、無煙煤等,設計產能超過2千萬噸/年。

未來,中植能源集團在國家鼓勵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指引下,將秉承轉型升級、安全生產、助力地方發展的原則,整合優質礦產資源、建設智能化標準化礦井,加快建設并努力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能源企業。

來源:金品嚴選

審核:熊毅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